前言
Android中有一个常用的类Context,它贯穿着Android生命周期的始终。通常来讲,中文翻译为“上下文”,字面理解就是Android运行期间前后环境之间的联系,例如可以通过它整个系统运行时必要类、常量值等,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context获得。
这样说或许还是不太容易理解。我们知道,Android的底层实现是Linux的,所以这个“上下文”跟Linux中的上下文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或者说理解Linux中的上下文对理解Android的Context有没有帮助呢?我个人认为还是有的。所以本文先从Linux的角度学习一个它的“上下文”的原理,随后再通过源码的方式了解Android中的Context。
Linux的上下文切换
为什么要进行上下文切换
Linux是一个多任务系统,可以支持大于cpu数量的任务同时运行。不过这并不是真正的“同时”,只不过cpu会在极短的时间片上切换任务,使得用户看起来这些任务是在同时运行。
既然cpu要不断地进行任务切换,那么每个任务都有必要的信息需要保存和恢复,否则下次切换回运行时就不知道之前切换出去时的状态了。对于这种这些需要记录、保存的环境信息,我们称他们为“上下文”。
上下文的内容
- cpu寄存器:容量小、速度快
- 程序计数器sp:指令位置
有了这两个,就可以知道一个任务从哪里加载、运行,从而使得原来的任务的状态不受影响,可以继续运行。
CPU寄存器与SP寄存器
因此,cpu对任务的切换,就是不断地保存、恢复上下文的过程,也叫做上下文切换。我们知道,Linux中存在进程和线程两个概念,在程序运行时也会不断地进行进程、线程的切换,每次切换都会涉及到上下文。除此之外,计算机中还存在硬件中断,用以执行一些重要但耗时少的任务,因此上下文切换存在三种类别:程上下文切换
、线程上下文切换
和中断上下文切换
。
进程上下文切换
Linux进程分为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内核空间权限最高,可以访问所有资源,而用户空间访问权限受限,必须通过系统调用
才能通过内核访问受限资源。
当进程在用户态通过系统调用调用内核态资源时,cpu会发生上下文切换。但这种切换是一个进程内部的切换,所以不会涉及到虚拟内存等问题:
- 保存cpu寄存器里原来用户态的指令位置,将cpu寄存器更新为内核态指令位置,随后执行内核态任务;
- 系统调用结束后,cpu恢复之前保存的用户态指令,切换回用户空间,继续执行。
而进程的上下文切换就不太一样了,它要比用户态和内核态切换更多了保存进程的栈
、全局变量
、虚拟空间
以及内核堆栈
和寄存器
等。同理,在加载新进程时,也要把新进程的这些信息更新过来。注意,进程的切换只能发生在内核态,因为进程是由内核管理的,这也是与用户、内核态切换不一样的地方。
频繁切换进程会耗费大量资源、浪费时间、效率低下,导致负载率升高。
还有一点需要知道,Linux通过TLB管理虚拟内存与物理内存之间的映射关系,它是由多个处理器共享的。因此,当切换进程任务,导致虚拟内存更新,Linux需要及时更新TLB,而此时,不但当前cpu不能正常工作,其它cpu也是无法正常工作的,需要更新完毕后才可以继续。
上下文切换时机
- 用户态和内核态切换:用户态使用系统调用时,例如需要读取文件时,使用read()。
- 进程切换:
- 进程执行完毕:释放cpu资源,以便就绪队列里其他进程继续执行;
- cpu的时间片调度:当前进程的时间片执行完,切换其他进程,以便使所有进程实现并行执行;
- 进程系统资源不足:系统挂起进程;
- 当前进程调用sleep:进程主动挂起;
- 执行优先级更高的进程:
- 硬件中断:
线程上下文切换
进程是资源拥有的基本单位,而线程是系统调度的基本单位。进程为线程提供了虚拟内存、全局变量等资源,一个进程内的线程共享这些资源。
因此,线程的上下文切换:
- 同一个进程内的线程切换:仅仅需要切换线程的私有数据、寄存器等线程私有资源即可;
- 不同进程内的线程切换:由于是不同进程,因此跟进程切换一样,需要更新虚拟内存、栈、全局变量、内核堆栈、寄存器等资源。
因此,线程的切换(同进程内)比进程切换更高效。
中断上下文切换
为了响应外部设备或硬件的某些问题,cpu需要及时处理硬件中断。中断的上下文切换同样不涉及用户态,因此不会影响到当前用户态的虚拟内存、全局变量,只需要保存当前进程的用户态状态,随后更新至中断响应程序
的寄存器状态、内核堆栈、硬件中断参数等信息。
中断处理比进程的优先级更高,而且处理时间相对较短(打字、鼠标点击)。
Android中的Context
了解了Linux中的上下文概念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Android中的Context“上下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