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人,臂、腕、骨、髓,应亦觉知人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人,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不从空来,这个感受不是自然的,也就是说没有因缘和合,我们自性里的那种感受它不会跑出来让你来感受;没有我们的种种的造业,没有这个缘分它不会跑出来,它是随缘显现出来。不从掌出,自性里没有那个东西,你手掌再摸一摸,它有没有啊?自性里没有苦乐种种的感受,你造种种业你有没有苦乐的感受啊?它一定自性里本来就存在。
所以佛在这个破除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时候往往司空见惯——不从空来,不从自来,不从哪里来。实际上讲到根本的就两句话:本来就有,这是第一,你造业也有,不造业它也有;第二个,虽然本来就有,你不造业它也不能现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心应手。
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我们整个人身体都包在虚空之中,难道空怎么样选择触你的掌不触你的头顶?要触的话,他是连头顶都得触一下,就像风一样,绝对不会只吹你的手掌而不吹你的脑袋,是不是?这个道理很明白,就是这个受阴怎么样而来。
不应虚空选择来触:如果虚空选择来触还能叫虚空吗?虚空就变成有情了,是不是啊?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如果从掌出来的话,还需要你两个掌合起来吗?就不要触了嘛,他就有一种感受了嘛。如果两个手不触,你能不能感觉到?我们感觉不到。我们不是用这个触掌来破受阴吗?比如我们眼睛看了这个电灯产生刺激的感受,这个刺激是从哪来的呢?如果是灯的话,为什么只刺激眼睛不刺激耳朵?如果是眼睛来的话,为什么眼睛没有看灯的时候,就没有这个刺激?所以我们学佛学活了,佛依法而讲,我们就依样画葫芦,你只能把它画好。
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
这法讲得太细了,那么这个感受也是涩滑冷热之感受,如果你讲这个感觉是从掌出来的,那合的时候知道,离开的时候是不是还应该回去啊?回到掌里来啊?那再搓手的时候就又出来了,离开的时候就又没有了,没有了到哪里去啦?明明从掌里出来的嘛,是掌里自己的东西。那么离则触入,入到哪里呢?从手到手腕,这个应该是告诉你,从手腕到手臂到骨髓,你应该知道有个东西进去啊?这个踪迹,就是自己感觉有一种动,像气压一样的动,大家应该知道,我们搓了以后有没有这个感觉?没有。
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如果这样讲的话,一定有个触从手掌出来再进去,也就是说一定有一个觉性,他专门知道这个触,有个东西在身上来来往往。如果是这样的话,何必还要等到两手掌合起来才叫触呢?这是佛讲的话,讲得很客气,也非常实在。所以我们为什么讲要打破楞严经是天书这个神话。楞严经就是我们的心法,就是讲的我们本身周边的事情与生活中密切相关一切的环境。他有什么听不懂,所以佛感到众生可怜,就这么简单的事情,并不复杂,只是因为我们贪、嗔、痴而让我们应该明白的东西不去搞明白。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就是明心见性之说。那最后多加一句,「是故当知,受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破除了受阴的话呢,也就等于破除了见浊。见浊,就是我们对当人当下以及对这个周边环境在认知上发生了根本的颠倒。所以当你生烦恼的时候,你这个受阴还没有破,你还有种喜怒哀乐那种感受。我们在看到别人受痛苦、别人在迷惑颠倒的时候,我们也会生烦恼甚至生嗔恨心,这种烦恼心嗔恨心有功德,因为他那种烦恼心不是为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