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了解“批判性思维”,是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类似熵增。而把疑问掐灭得到答案,就是熵减的过程。
用术语来说,就是论题和论证。
1 论题
论题就是问题的陈述。比如“布偶猫比英短蓝猫好看吗?”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指向一个论题:布偶猫是否比英短蓝猫好看。
论题和断言一样,也有客观和主观之分。上述“好看与否”的论题涉及个人看法,属于主观论题。而“姚明和奥尼尔谁高”就是一个客观论题。
论题的意义在于,如果不知道论题指的是什么,就无从评价支持或反驳该论题的论证。也就对进一步解决该论题的争议无从下手。
因此识别论题是我们进行探索答案时的首要任务。而准确识别论题不仅重要,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
在我们面对的铺天盖地的文字内容中,有的论题在标题,有的在结尾,有的则需要串联全文才能得知。然而实际上,许多内容并不会开门见山或者略设巧思地向读者呈递论题。
难以识别论题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有所修饰的内容才会引人入胜,而修饰过的内容常常会混淆视听,导致其论题不会那么直白。其二是我们面对的表达者太多,这些发表意见的人水平良莠不齐。我们在阅读缺乏斟酌的语言时,很难不被其含糊的术语甚至其思想本身的混乱所困扰。其三,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垃圾文字层出不穷,这些内容压根就没有论题。因为文字供给者深知这些信息给不了答案,那又何必提示读者论题是什么来自取其辱呢?
沃伦·哈丁总统在其就职演说上说的一段话:
我们曾毫无准备地错过了面临的实际挑战,现在该考虑如何让我们所有的公民都加强公民责任并增加我们的成就。
没有人能理解这句话或者说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因为这些话根本就不表达任何意义(美国讽刺作家亨利·路易斯·门肯曾将之描述为“通过手势而明白的冠冕堂皇的废话”。
类似的难以把握确切含义的还有“政策纲领”、“法律条文”、“外交辞令”等高度浓缩、精练的语言。
因此我们要学会“抽取论题”的套路,或者说练就“一双慧眼”,在冗杂的字里行间,寻找跟问题相关的因素。这样在解决疑问的路上才不至于偏航。
2 论证
从正、反面进行权衡利弊,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论证。比如“要不要接受周末跟朋友聚会的邀约”,心里会产生两个声音:
①去吧。好久没和朋友聚了。
②算了,还是别去。一个人清清静静的多好。
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那么真正的论证是什么呢?
论证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其中前提是为另一个断言提供理由的陈述。一个论证中可能包含多个前提。被前提支持或证明的断言就是论证的结论。
对于所有的论证来说,论证的结论就是在表明对论题所持的立场。论证的前提就是给足持有特定立场的理由。
对于上例两个论证,要解决的问题是“周末是否去和朋友聚会”,第一个示例的前提(和朋友聚会增进友情)给出了接受的理由。第二个示例的前提(享受独处时光)给出了不去的理由。
如果想针对重要问题作出最佳决策,需要从正反两方面评估利弊,甚至是多方面(现实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非黑即白的答案)进行评估。能聪明地进行这种权衡、评估,也许不是“批判性思维”的全部,但却是其根本要素。
此外,论证中需要注意的是:
1 不是所有的论证都如示例一样简洁明了。爱因斯坦得出E=mc2的结论背后,是一系列高深的数学、物理理论作为前提。
2 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论证来得出。换句话说,很多时候,我们会把问题复杂化,比如穿什么颜色的外衣。
论题和论证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根基。准确把握论题和得出满意结论的背后,需要我们深刻的思考作为支撑。而影响我们思考的因素又有很多,比如知识储备、心理状态等等。
只能说,探索真理之途,艰难而又迷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