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今天在《教学考试杂志》看到一篇文章,受益匪浅。题目叫做《“三新”视域下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策略》,作者是谢咏梅和靖同咏。文章既有理论高度,更有具体实操措施案例。非常值得学习并加以应用。一些摘抄如下:
每年高考后,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叹:“学的都没考,考的都没学”“教的都没考,考的都没教”。为何如此呢?因为我们日常备考往往是知识立意,围绕着基础知识、重点难点、易混易错、基本技能展开;而高考则是素养立意,以知识为载体、以情境为手段、以问题为核心、以素养为目标。
那么,一轮复习该如何推进呢?
一、明确方向,增强备考的针对性
1、研究高考顶层设计,体会国家意志
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和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高考试题评析》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学习,知晓新课标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把握新课标中高考命题的三原则,即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查学科素养为目的、以解决情景问题为重心。
通过学习,整体理解“一核四层四翼”,明确高考为何考、考什么、怎样考,即是强调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景下问题,以达到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考核要求。通过学习,领会命题人的考查意图,明确高考的考查载体、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
2、把脉高考命题趋势,精准导向教学
高考命题立意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的转轨。一轮复习中,准确把握新时代高考的定位和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这对于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毫无疑问,意义深远。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有如下特点: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五史”考查体系;落实教考衔接要求,彰显核心素养立意;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重考查思维品质;试题依标施考,试卷结构均衡,题量和难度适中,试题情境友好平实。了解以上特点,一轮教学才更具针对性。
二、夯实过程,增强备考的实效性
1、一轮复习之整体思考
(1)一轮指导思想
首先,通过全面复习,夯实基础;其次,通过归纳总结,构建体系;再次,通过课堂探究和课后训练,提升能力和素养。一轮复习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关联化、体系化整理,揭示知识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方便学生加深理解、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
(2)一轮复习模式
建议实行“大通史+小专题”模式,即以《中外历史纲要》构建框架,以选择性必修进行专题细化,打通两者之间的藩篱。
2、一轮复习之课标把握
(1)如何把握专题的关键问题
(2)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
3、一轮复习之教材整合
(1)基于新课标的“单元内”内容重组
(2)基于新课标的“单元间”内容重构(3)基于视野的中外关联式整合(4)基于立意的主题贯通式整合
4、一轮复习之真题运用
(1)从高考真题中提炼出备考重点
(2)从高考真题中感悟好素养考查(3)从真题答案中总结出解题策略5、一轮复习之课堂教学
为何有些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做就错?原因在于尽管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缺乏重复关联,自然也就难以迁移和运用。一轮复习就是要在知识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新情境下迁移知识,解决问题。
(1)知识的梳理与总结
(2)概念的理解与突破
(3)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6、一轮复习之习题讲评
为了有效避免学生“一讲就懂、一做就错”局面的出现,讲评课一定要调动学生参与,力戒“一讲到底”式的满堂灌。对学生而言,过程中首先要自查失误、自我修正;其次要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再次要总结得失、升华认识。对教师而言,针对难题,过程中要揭示命题意图,展现思维过程,总结基本方法,树立规范意识。讲评课上,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方能有效地达成目标。
(1)课中讲评要点
形式上:学生主讲;教师适时点拨。内容上:讲技巧——分析试题考查点,揣摩命题意图;讲思路——审题的关键点,解题的突破口,思维的结构图;讲方法——抓住典型题目,讲解典型方法,突破思维定式;讲规律——归类讲解,由题及类,总结规律,触类旁通;讲变化——借题发挥,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拓展,举一反三。
(2)变式训练设计
(3)训练讲评目标
总而言之,一轮复习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要“瞎跑”;要以教材为范本,不要“裸奔”;要以真题为载体,不要“跑偏”;要以素养为目标,不要“迷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