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5.我如何知道我是对的?

25.我如何知道我是对的?

作者: 治山秀哲 | 来源:发表于2018-10-10 11:36 被阅读132次
25.我如何知道我是对的?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面对或大或小各种境况的决择。在上学时我们就开始想,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混三流大学还是去托福;长大以后想的更多,喜欢红玫瑰还是白玫瑰;离婚还是两人继续过;立志做好人还是人渣等等。在餐饮经营以及各项商业运作中,亦可称之为决策。比如选择开火锅店还是中餐店,选择商场还是临街店铺,生意不好是继续苦撑还是歇业打烊,某人任留还是劝退等一系列奇形怪状,费脑伤神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我们又迫其威力不得不做出决断。当一些决策出现严重错误时,会导致偏离原先定制的目标,亦会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有甚者会牵动个人使其一蹶不振,身陷囹囵。

至今为止,周围很多人还是不了解,或者说不重视一个“决策”产生的深远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事宜,我怎么知道我的判断和决策是对的?关于这个棘手问题,或许我能给朋友们一些见解,那么我先从杂谈开始。要想尽可能详尽的解决一些问题,必定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且需循序渐进,才得以慢慢切入要害。

若对待所有事情都求快,想快刀斩乱麻,那属于不正常状态。你觉得囫囵吞枣很快,但把枣吃进去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吸收枣的营养,或者附带享受枣的口感。如果你在入口环节节奏快,定会在消化过程中变慢;如果你在入口咀嚼时候慢些,细致些,不仅能尝到那种丰沛汁液对舌尖的缠绕,还能帮助肠胃消化缓解压力使其快速吸收;由此可见,这样并没有影响最终的吸收效率。也只有把脚步放慢,有时间停顿,才能回头反思,才能发现获得更高水平提升。

大部分人关于决策总会想到“先搜集事实”。但是细想一下,决策的过程往往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的,这就像没有命题的论文,总要先找到一个发散思维的点,所以必须从其本人的见解开始。所谓见解,是一个业内人士通过多年研究实践,对一项事物的见识和深度理解。

怀特海说:一个仅仅见多识广的人是世上最无用而讨厌的人。这也正是我们身边的常象。这种人人生阅历丰富,观察过很多行业,也想去涉足,但最终只是门外汉,可能他读过许多相关书籍和报纸;当你问他所有问题,他都可以高谈阔论,但只要行家都能听明白,那些内容只是一些糟粕,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更不用去推敲。之所以能称为见识或见解的东西,必须赋予个人的真知灼见,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见识,只是见过。所以在做一项决策开头,必须有人提出一些见解,这也是我经常告知大家,如果你要涉足一个行业,或开店经营一项产品,哪怕自己觉得自己已是内行老手,仍然不可避免的要找一个更高水平人士咨询一下,避免在选择和决策上捉襟见肘。你随后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所有问题,都联系到你最初的决策,而细节上解决办法也要参照这个决策,这个决策可以代表该事件的总体原则和终极使命。若是想做成一件事情,如果你认为可以做成,便可以找到一万种方法;如果你认为不行,亦可以找到一万种理由,而这种理由往往并不是事实,一定要清晰看到问题的本质,作出合理科学的判断。

见解为先,有了什么样的见解,才会去找寻什么样的事实依据,用事实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见解是否不符合逻辑。因此,正确的决策要以高明见解为始。当然这时提出的“见解”只是一项假设;目的是围绕已有的见解去寻找事实和证据。究竟能不能获得证实,尚需进一步切实可行的推论。之所以一开始不能够直接去收集事实,是因为没有相关标准,尤其是有关衡量标准,因为没有相关标准,就不可能找到什么事实。事件本身并非携带事实。然而见解中就涵盖多种形式的标准。

彼得·德鲁克说:有效的选择和决策通常不会是在“是”与“非”间的选择,最多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而绝大多数选择,都是任何一项方案均不一定优于其他方案时的选择。常来自多种不同而且互相冲突的见解中产生;常自多种旗鼓相当优劣互见的方案中产生。

有时我听见一个餐饮老板说他店里厨师经常把菜炒“咸了”。立马大脑里会出现某个答案,深知这不属于“粗心大意”才产生的“时常偶然”事件,而是一个“时常必然”性发生的技术领域问题;暴露出该厨师没严格要求自己,或者说没去探索1到2之间还存在着1.1; 在1.1和1.2之间还有1.11; 由此可见,这是在技术磨砺过程中没有精进的一种表现。一盘菜并非不做“咸”就做“淡”,在两个极端之间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迂回,有很多文章可做,这就是我多年深入餐饮行业所能提出的见解。

第一、去了解问题本质。即如上所述问题,问题本质是厨师不能够制作出稳定美味菜肴,大多数人会产生这样想法,既然客人说咸了我们就做淡一点,淡点客人不就不说话了。事实上淡的危害比咸还要大的多。我之前描述过 “好厨师,一把盐 ”。偏激的说,一道菜取盐的最大值体现出厨师水平高低,起码体现出营业性厨师资历。盐的活性能激发食材鲜味,不敢放盐,或者尽量偏淡而规避咸味过重的机巧,技术是不够成熟的。在食物烹饪中,味始终是最关键的,而用盐分量和时机直接影响味道。安排一桌比较大筵席,上最后一道汤,资深厨师往往不放盐或少放盐,食客反而会觉得味道鲜美适宜,因为前面已经菜过五味酒肉乱舌,最后“清淡”变成洗涤,是谓“大味至淡”,所以淡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彩的。难到客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真正觉得盐味该少放吗?他们才不在乎这些事情,其本质是客人觉得口感不适。所以你的决断是以后要求厨师都少放点盐,那么以后所有产品就会大打折扣,失去竞争力。

第二、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真正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便该决策能被推广接受。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必须满足的边界条件。解决问题所需要达到哪些要求,还有决策期望达到的基本目标。边界条件在理解时更应该看重的是要达成的目标,而不是大家经常讲的前提条件。接着上面的例子,我们只需技术娴熟厨师,让其在测算盐味时更加精确,即在1和2之间取值咸淡,如(1.1–1.9)所达到的目标是,让顾客在享用产品时口感更稳定。边界条件说明得越清楚越精细,则据以做出的决策越有效,越能解决需解决的问题。反过来说边界条件不够明确,则所做的决策不论看起来如何了不起,都肯定是一项无效的决策。

第三、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关于决策是否容易被他人接受的问题,如果老是要考虑如何才能被他人接受,又怕他人会反对,那就完全是浪费时间,不会有任何结果。比如厨师说这样他做不到,那你就找一个能够做的厨师让他看看。

第四、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事实上,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指派为某某人的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最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既然我们说了在不把菜品做成偏淡的情况下,让顾客还感觉不到咸,那么我们就要注意收集和总结,看这一问题有没有得到改善。

任何企业都需分工为战略层,管理层和执行基层;因为仅有战略层的战略安排是不够的,还需要管理层来检查战略的执行情况。过去企业各层级之间常常出现信息脱节,而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智能化系统让企业各层级之间的命令下达、反馈机制、结果追踪、绩效体系都得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从而企业内部运营效率倍增。

若出现问题也不要立马从旧规则直接套用,比如大家时常认为:“反正菜的口味淡一点,客人也不会说,现在人都说养生吃淡点好”。那只是自圆其说,而是要从高层次定义问题属性下手。一经确定便要坚定不移的执行,继而执行中得到各项反馈,如果没人跟进,就会形同虚设。无法检验执行过程和结果,势必让执行层的人心怀侥幸,无法不打折扣执行到位,或会不了了之,或根本没有执行。执行层不断反馈,给予决策者思考统筹的参考依据,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既是考察执行情况的行为,更是决策者坚定执行此项决策的决心,和信号释放!

再比如厨师小王做了一道“家常烧黄鱼”,望着汁厚芡亮的作品正得意,不料旁边过路的厨师长说了一句话:那条鱼没烧透,再处理下。小王先是一愣,然后拿筷子往鱼腰上戳一下,发现里面还有冰。

厨师长怎么能在自己没有品尝的情况下一口断定?他怎么有信心知道自己是正确的?其原因是厨师长对厨房里一切事物很熟悉,多年参与经营的见解普遍高于一般厨师,因为他除了拥有技术眼光还有管理和经营眼光,还知道更多食材不同性质。所以他知道冰冻情况下什么品种的鱼,解冻要多久,天热时候烧制多久,天冷时候烧制多久,解决这样问题鱼该打什么花刀,烧出来整体感官会什么样。所以他不用去尝,因为这就是以长期经验为基础,转化吸收的见解。有时候你一开口,音乐老师就说你调起高了,然后到后面副歌的时候你果真唱不上去。有人一开店选择某项产品,我就说这个做不好;有人刚刚租下一个店铺,我就指明这个地方生意做不起来;再遇到有些老板求财心态我一看,就会说他做不长。当然不一定事事应验,那么小概率的事件你光去考虑有什么意义呢?可能有人看过我之前书中那些内容,觉得没有很多实例和事实数据解读,读起来有点不疼不痒。其实我的目的是给大家一些见解,通过我汇编的故事或者说评论找出见解,让你从中推理,搜集你需要的事实证据,这样才能理解的更深刻,有实际收获。

回到开始的问题,我如何知道我是对的?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见解,其次是我们经常对那些有见解的人士,用他们提出问题重点进行分析取证,最后我所得到的才会不至于出大错,亦不会偏离决策主体。即使中途发现问题也比较好修正。一个好的企业和一个坏企业最大差别在于,好企业你可以轻松做出很多决策,一个坏企业你想做任何一个决策都很难下手,或许本身这些决策已经难以挽回。

相关文章

  • 25.我如何知道我是对的?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面对或大或小各种境况的决择。在上学时我们就开始想,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混三流大学还是去托福;长大以后...

  • 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In retrospect, my crash was one of the best things that e...

  • 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国庆长假这几天宅在家里,懒得动,有时想写点什么,可每当脑子里有了主题的时候,就觉得一个标题就能讲明白的事情,没必要...

  • 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这个问题来自瑞·达利欧的《原则》这本书,他谈这类问题,多半还是跟投资有关,毕竟是做对冲基金的,人送外号“投资界的乔...

  • 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原则》——我的历程 为什么无论生活、工作、投资等领域,都需要原则? 因为原则代表形式所依据的准则代表及问题性的一...

  • 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原则》——我的历程 2.达利欧从他人生最惨重的一次失败(82年)学到了什么? 谦虚和头脑极度开放,意识到总有自己...

  • 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单位的一项机制运转过程中,出现一些瑕疵,有的干部提出了自己的完善意见。这也不是第一次有人提出意见了,也不是第一次作...

  • 如何知道“我”是“我”?

    我在这里就斗胆用自己的理解和话语,尝试着回答一下,如果不能让大家认同,请勿较真,也请勿喷,就当是我放屁,一笑...

  • 从我是对的,到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这是人性。但这样以为的后果,可能是很严重的。 因为,没有人总是对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受太多...

  • 读《财富自由之路》D13

    《财富自由之路》25、26 25.我是如何生生错过一次升级机会的? 我觉得你都对,但,好像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5.我如何知道我是对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rp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