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关于颜回的故事,对自己做了一些反省。
孔子有一个最得意的学生,叫颜回,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孔子赞他“不迁怒,不二过”。
“不迁怒”是指有怒气的时候,不把脾气发在其它的无关的人与事上。如果他正为一事生气,另一人这时跑去找他,他一定是和颜悦色、彬彬有礼地对待。这是一种良好的控制情绪的能力。
“不二过”是指已经犯过的错误,决不让自己再犯第二次。这是一种严于律己、从善如流,也是精进和奋发。
由于修习瑜伽,内心对一些美好的品格会格外的向往,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也会特别敏感。
掌控情绪,一直是我的弱项。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昨晚先生抱怨我总不关好纱门,让蚊子有空可钻。虽然已经立冬,深圳气温仍然较高,蚊子很活跃。我听了就有些不大高兴,回了一句:怎么知道就一定是我没关好?你次次都关好了吗?
这么一说,先生也不大高兴。
我回头一想:其实,先生一贯比我细心,倒是我常常毛手毛脚、丢三拉四。家里就我和他两人,纱门如果经常没关严,是谁干的其实一目了然。多年来,先生就是那个经常跟在我后面查漏补缺的人。
既然如此,为什么听不得别人提一提意见呢?为什么不能很平和地、简单地回应一句:“哦,是的,我下次注意一点”?
是因为承认错误令人难堪?还是说当别人抱怨自己的时候,不予以反击有失面子?
我在思考。我发现,当一个人坦然地承认错误,接受别人的意见的时候,内在其实需要更大的力量。这是一种非常稳的,很有重心的感觉。相反,动不动就起反应,做捍卫自己状,正是内在虚弱的表现。
不迁怒他人也是一样的。我的情绪是我的事情,不把情绪发泄到无关的人事上去,这是对他人的一种极大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这种人是很有尊严的。
如果要剖析一下昨晚先生的抱怨我的事情,可以说我的反感情绪是由抱怨、批评引起的,而不是先生。
这种反感并不仅仅来源于当下发生的事情,更是来自于从小建立的一种习惯性反应,即当有人向我提意见,提出批评的时候,我就从心里产生一种恼怒,要反抗,不想接受。
这种习惯性的反应成了身体里的一个开关,只要有人触动它,后面就会进入一个自动的过程。先生只是那个触动了这个开关的人。
如果我区分得够清楚,觉察得够迅速,应该在言语反击之前,中断这个反应过程,不再“迁怒”于他人,而是正视自己内在的这个开关。但是我没能做到。
当然,从先生的角度来说,他也不是做得无可挑剔,他可以改进自己的表达方式。但是,在这个时候,与其向别人提出改进意见,不如省思自己:接受别人的意见,真的有那么困难?
如果对正确的意见能够坦然接受,会发现提意见的人也学会了更好的表达。改变了自己,周围的人都会改变。
先生后来解释说,你最惹蚊子,只要和你在一起,我很少被蚊子咬。我在意纱门有没有关好,主要是因为你。
其实人家的出发点就是一片好意。如果能够本着对他人的信任,去听他们所说的;本着对自己的信任,去接受自己的疏忽和不足,我们就会处在一个很平和的心境之中。这个时候,人就向外散发着一种平安。与这样的人相处,便是一件十分舒服的事。
所以我应该要做出改变。
关于“不二过”,也是一个如钻石般闪亮的特质。
知错就改,永不再犯。这话听上去就是一种对自己极大的信心。
反思自己,我常常犯错, 常常因为犯错处在内疚之中,却很少有决不再犯的勇气和魄力。
在瑜伽中修习久了,渐渐明白,内疚其实是一种自我的小把戏,它表面上表现为一种“良知”,但是如果沉溺其中不起,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改过的逃避。
内疚使你不能投入全部的力量放在改过上,如同一个气球上的小孔,当你努力地向着气球吹气,而这个小孔却在向外漏气,它起的是完全相反的作用,它在消耗着你的能量。
所以要从内疚中挣扎出来,如果真的知道自己错了,就去改过。在事情尚可弥补时,全力以赴;不能弥补时,则要原谅自己,放下沉重的包袱,从今往后,永不重犯,这才是重点。“不二过”,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
摆脱不了内疚的人无法相信自己。我们往往把它视为良知的体现。却不知内疚感(或者说罪疚感)是精神的蠹虫,会白白地蚕食生命。瑜伽的古老知识告诉我们,内疚感会造成我们喉部神经丛左部的堵塞,造成我们左肩关节、肌肉及相关组织的不适。
所以,抛弃内疚感,把行动完全投入在自我的修正、改善上,对生命而言是更重要的事。
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