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

作者: 蓝天白云XM | 来源:发表于2023-02-24 15:13 被阅读0次

第二章,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孩子原本不需要为学习而苦恼,凡是因为学习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为他遇到了不正确的引导。只要观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学习就可以变得轻松愉快。

让孩子识字不难

圆圆并不是那种两三岁就能认识几千字的“神童”,我也从没刻意教过她认字,没给她做过一张识字卡。但就在她过完六周岁生日,离上小学还有半年多的时间里,她给了我们一个惊喜,突然间认识了那么多字!

她不再缠磨着要我给她讲故事,小小的人,居然自己拿本书像模像样地看起来,读得津津有味。我拿来一本新来的《米老鼠》杂志让她读给我听,她真的连猜带蒙地读了下来。我真诚地表扬了女儿,夸她读得好。

第一次体会到识字带来的阅读乐趣,她独自看书的兴趣越来越浓。通过阅读,又认识了不少字,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使圆圆的识字量陡增。以至几个月后,到她上了小学一年级,阅读语文课本对她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了。

圆圆在刚入小学时就能达到一个三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及阅读水平,这看起来像个小小的“奇迹”,让老师感叹,也让我惊喜。但我心里非常清楚,圆圆是个极为平常的孩子,她在很短的时间里突然认识那么多字,实际上是个非常简单而自然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这个现象的发生,最终还是得益于教育,是家长有意无意间施行的一种正确教育方法收获的成果。

我的做法谈起来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读。

我想,对于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来说,任何词汇于他都是全新的。有的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时,怕孩子听不懂,把书面语转化成通俗的口语,这其实没必要。

孩子天性中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给他“读”或给他“讲”,对他来说同样有吸引力。

我给圆圆讲故事始于她一周岁前,不知最初给圆圆读书时她听懂没有,但我每次给她读书时,她都听得如醉如痴,明亮的双眸里充满愉悦的光泽。

我给她买的书被我们一遍遍地读着,每次我都一字字指着读,到圆圆开始说话,就跟着咿咿呀呀地鹦鹉学舌,越来越能把妈妈给讲的故事一句句地背出来,还经常自己装模作样地读书。

清楚地记得在圆圆一岁八个月时,爸爸的同事来串门儿,圆圆站在叔叔身边给自己讲故事,很投入地读着《丑小鸭》。她用小手指着书上的字,一字字读到:小鸭孤零零的,无精打采地走到河边……”她一页页地翻着,“读”得基本上一字不差。

叔叔见状大为惊奇,以为她识字。我笑说:“哪里,她把我给她读的内容都背会了。”她当时肯定没有文字的概念,估计她当时并不知道嘴里的念念有词和手指所指有什么关系,只是在机械地模仿妈妈讲故事时的声音和动作。

就这样,我一直以“读”的方式给圆圆讲故事,并注意声情并茂。随着她慢慢长大,我发现以“读”代“讲”丝毫不影响她的理解,还丰富了她的语言词汇。她在说话间总是能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很少有小孩子那种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说,或者词不达意的困难。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认识一些字了,这使我确信了“读书”的好处。于是又进一步,从由我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她指着我来读。她指到哪,我读到哪。

逐渐地,圆圆理解了文字的作用,把故事与文字联系到了一起。文字在她的眼里一点儿也不空洞枯燥,文字是有内容的,文字就是故事,是有趣而生动的。

同时,当我们带她到公共场所时,总是不失时机地指给她一些文字看,比如在火车站我给她读“禁止吸烟”,告诉她这里人很多,空气不好,这个牌子告诉大家不要在这里吸烟;逛动物园时一起读指示路牌,然后我们就找到了想要看的动物;进了百货商场,先一起看购物导示牌,顺利地直奔我们要去的楼层。

天长日久,圆圆养成一种习惯,看到字就想读出来。每次我带她乘公共汽车时,她都会一路不停地读着马路两旁看到的店铺名和广告牌,不认识的字就问我,我也总是兴致勃勃地和她一起读那些招牌,读到一些有趣的店名,我们还会一起讨论一下。

没统计过圆圆在什么时候认识了多少字,凭印象,她在五岁以前认识的字都是零零散散的,不会自己看书,总是由我来给她讲。五岁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许是个某个偶然因素促成,比如说她要给我讲故事,而我说没时间,让她自己先看吧,于是她开始自己看书了。

对书中内容的强烈好奇,使她顾不上文字的生疏,囫囵吞枣看个大概,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我及时夸奖她识了那么多字,会自己看书,再把她不认识的字给她读一读,这个故事就被她吸收了。她从完全个人的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从此有点一发不可收的势头,书越读越多,字也越认越多。

圆圆到小学二年级后,阅读能力就相当于中学生的水平。当班里绝大多数同学还在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生字的时候,她已开始一本接一本地读长篇小说了。当然,她也常常读错别字,以至于我们戏称她为“白字大王”。

我提醒她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爸爸妈妈,她因为急于读故事,不影响理解的字一般都不问我们,我们也不在意,随她的便。事实上,读的多了,许多“白字”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到圆圆十周岁小学毕业时,她已读完了金庸全部的武侠小说,14部,共约34本;郑渊洁系列童话故事数本;此外还有外国名著如《简爱》《鲁宾逊漂流记》及中国古典名著k红楼梦》等,其他零散的儿童文学书籍以及各类报纸杂志则不计其数。

由于圆圆读的书多,理解能力好,所以其他各门功课也都很优秀,学习上始终很轻松。她读完小学二年级,直接读小学四年级,仍然是班里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她在班里岁数最小,但她做事的成熟度及认识问题的水平,却仿佛比实际年龄大几岁。

在对圆圆的教育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学起来轻松,大人实际上也轻松,事半功倍。

每当我看到有的家长洋洋得意地宣称他尚处于学龄前的孩子认了多少字或多少英语单词,而他的方法是就制作一大堆卡片或把英语单词贴的家里到处都是,我总是有些担心,这样行吗?

现在还有许多“早教机构”,他们所谓的“早教”其实就是让孩子认识一些字或字母和单词。学习的过程可能弄些花样,有的是扮演“字母角色”,有的是一起大声喊出某个音节,实质也是孤立的学字词。我怀疑,这样的课程,对孩子们有意义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提出“有意义学习”,这是一个和“机械学习”相对立的概念。

他的重要论断是:有意义学习才是有价值的。依据他的理论,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所以是低效学习。

前几天从又从报纸上看到一个消息,说一个四岁的孩子能认得2000汉字。原来,他的爷爷把字词贴得家里到处都是,每天让孩子认。学外语的人都知道,如果孤立地背单词,忘得很快,但如果把单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效果就非常好。

所以孩子如果认了好多字,却不会专注地读一本书的话,那是一件很不妙的事。把识字和阅读割开了,可能早早地破坏了孩子识字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习过程中如果再加上炫耀,那是最坏的,恐怕只是在制造一个漂亮的肥皂泡吧。

卢梭说:“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读书写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字拼读卡和字卡,有些人把一个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真是可怜!”

和谐合理的方法往往是美的,也是有效的;坏方法则把原本简单的事变得复杂、低效。我们在儿童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寻找好方法,不要想当然地用坏方法去教孩子。

开“小卖部”

我发现,和孩子玩“开小卖部”,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通过这个游戏教孩子学加减乘除,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数学运算能力,是一种真正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

圆圆四岁左右,我有一段时间教她学计算,开始采用的就是掰着手指头做“二加三”等于几这样的方法。她开始还挺喜欢做,时间稍长就表现出厌倦了。我就想,用什么方法让孩子又能学计算,还有兴趣呢?

看来她满心想做个小店主,由此我想到和她玩开小卖部的游戏。圆圆做了掌柜的,我和她爸爸当然就是顾客。

我们认真地浏览她的商品,选定要买什么,问她多少钱,有时还要讨价还价一下。付款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需要找一些零钱回来的,比如买一根筷子六角钱,我们一般会给她一元钱,这样她就得找四角钱出来。

开始时都是她自己定价,小孩定价,无论大小,都是一个比较整、比较简单的数字,比如一元、200元等。她一般不用一元四角或203元这样的定价来为难自己。

玩过几次后,我们就暗暗地把她往稍复杂一些的计算上引。开小卖部的计算难度上升时,过度应自然,这样会保持孩子的兴趣。

我们开始时一般都是玩100元以内的加减法,稍后就给她一些建议,认为某个东西应该很贵,可以把价格定到三五百元。我印象中圆圆在四岁左右时,可心算500以内的加减法,这基本上是通过“做生意”学来的。

开小卖部游戏大约一直玩到圆圆上小学二三年级。她学习乘法和除法时,我就暗暗在游戏中加进了相关知识,比如一根铅笔九分钱,我要求一下买八根;或者一包饼干四元钱,里面有十块,而我只想买三块。这样,她就得动用她的乘除法知识来计算了。

“开小卖部”的过程就是孩子不停地做“应用题”的过程,这对孩子有很好的数学启蒙效果。

数学教育不要一下把孩子拉到抽象的数字上,不要拿一些干巴巴的枯燥的计算来为难孩子。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数字,让他体会到计算不是抽象的东西,是存在于周围生活中有用的东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着。

圆圆读小学一二年级时,当别的同学在抽象的数字里苦苦挣扎时,她却对每个题一眼看透,觉得那些题都太简单了。

圆圆读完二年级就直接上四年级,当时学校的教导主任有些担忧。说三年级是比较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的学习内容较难,尤其是数学。于是我找来三年级上下两册数学课本,用十天的时间和圆圆一起学了一遍,她掌握得很好。开学后和一些上过三年级的孩子一起考试,她的成绩最好。

并非圆圆是什么特别的天才,而是相关知识她在“开小卖部”时早已用过了。当“店主”动的脑筋,使她的数学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学起课本来就十分轻松。

儿童身上有一种喜好模仿成人生活的天性。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玩摆家家,特别快乐。我想,圆圆“开小卖部”的感觉一定和我玩摆家家时的感觉一样,只是她不知道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已学习了计算。

所以,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学习也可以在快乐中进行。而且,在快乐中进行的学习会让孩子学的更好。

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

在玩“开小卖部”游戏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是不要把用意告诉孩子。

其次是避免造成孩子不好意思。

事后我告诉圆圆爸爸,以后无论孩子定价多少,都不要那样大惊小怪。不要以你的生活经验来干扰孩子的思维,孩子并没有市场价值概念,我们只是为了让她学会计算,不是为了让她学会做生意,所以她怎样定价并不重要。她完全可以把一斤米定成200元,也可以把一个金戒指定成四角钱。

第三是不要让计算为难孩子。

家长要记住的是,这是个游戏,不是数学课。家长可以通过“买卖”发展孩子的计算能力,但不可操之过急。在游戏中要把孩子的乐趣放在首位,学习放在第二位。计算的难度可以慢慢提高,但不要让太难的计算干扰乐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sx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