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让人震碎三观,就感觉很多东西一旦你发现本质大概率是让人不舒服的。但究竟是增加认知呢,还是帮助自己对事物思考分析有更客观的判断和理解,还是嗤之以鼻,权当故事在听,这都在你。
你知道,自古以来最无情的驭民之术出自哪个朝代吗?注意,我说的是驭名不是迫害,奴役,这里有本质的区别。说白了就是前者圈起来下蛋,后者杀鸡取卵。我估计有朋友已经猜到了,就是清朝。
你听过那个令人发指的三十三两白银吗?就是因为它的存在,清朝才能统治近三百年,这是一种毫无悲天悯人和爱国之心的统治方式。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就是软刀子杀人不见血。通过人为干预来塑造贫穷的状态。
据史料记载啊,当时普通家庭的收入大约一年是三十二两白银,而每年的固定支出却是三十五两白银。永远都有那三两白银的缺口,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忙活一年,还要负债三两。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感觉老祖宗的先进思想、精神和科技,到近代,停滞或倒退甚至消失的罪魁祸首。
当时这一两白银大约能买到一百斤左右的粮食,三两就是三百斤的口粮,就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一年粮食消耗的总和。老百姓少了这三两白银,这日子就过得很紧张,那些没有结余的家庭,就得为三百斤粮食想额外的营生。生不起病,不敢休息,一门心思只想着哪来这三两银子呀,都饿的,前胸贴后背了,谁还在意读不读书,认不认字儿了,都不读书,不识字儿了,哪还有个人口基数来搞科研呢?
在那个时期,行业壁垒比今天要高太多,你想改行比登天还难。农民的后代只能是农民。商人的后代,只能是商人。手艺人的后代,只能是手艺人唱戏。艺人的后代只能是唱戏的,哪能和今天相比啊,下班了干点什么副业,怎么也能赚到两三千块钱吧。不是在那个时代,上有老下有小,被生活套牢的老百姓,哪斗得过皇权在握的朝廷呢,这一切早就被他们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三两白银是无论如何无法抹平的。
粮食丰收了,老百姓还没来得及高兴。朝廷就加重税收,看似是情理之中啊,勉强可以理解受灾了,粮食欠收了,朝廷及时降税,百姓就感激涕零,高呼皇恩浩荡啊。所以无论怎样,这三两银子就一直拽着老百姓读书少,懂得少,难免愚昧,难免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那些读书多懂得多,又深陷八股,考取功名当中无法自拔。
乾隆时期,英国有一个使者叫约翰巴罗,他把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名叫《我看乾隆盛世》,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当船队沿着河途经某处城镇时,偶遇有人落水,落水者拼命挣扎呼救,然而岸上的人却袖手旁观,只是看热闹。英国人呢就想要去救那个落水者,却被船夫阻拦住了,这个理由竟然是时间耽误不起下一趟船的时间卡得紧,迟到了就拉不到下一趟活,只为这三两碎银磨灭鲜活的人性。
剩下的只是奔波劳碌,只为填饱肚子的行尸走肉而已,也是这三两碎银便抽走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