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期 为什么会有中国
为什么中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不是仅仅因为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的地理优势,而是因为我们很早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国家结构。
“英文的宪法,Constitution,构造,构成。所谓“宪制”,是指怎么用一系列制度、观念、习惯、道德文化去构造、建成一个国家。这些东西的总体,就叫“宪制”。”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中国在很早就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统一的共识体系,并且这套体系还能兼容并蓄其他民族的文化,并把他们做成一个新的整体。
502期 我们那些苦难的祖先
我们祖先的第一个主要苦难是,治水。这种治水社会天然的会产生超级权威,弱化个人意志,需要每个人团结在一起,每个人的利益服从于整体的利益,这也就天然的形成大规模的国家政体。
我们祖先的第二个苦难是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也要求我们不能一个个小部落的自我发展,外部的威胁逼迫我们必须以某种形式将每个部落联合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这也是形成大规模国家的基础。
多难兴邦
“赵鼎新老师有一个问题,春秋时期时期为什么只是邻国打仗?这是因为后勤体系能力不足。国力的强弱直接由军队的攻击范围反映出来。”
503期 中国底层的操作系统
中国很早就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大规模国家的系统。
“宗法制” 用血缘建立起国家的整体联系。与欧洲不同,我们的宗法制更加细致,就像亲戚的称谓就比欧洲来的更细化,这对应的就是背后的权利分层,上下尊卑。
“嫡长子继承制” 使得权力的传承得以明确,不至于在每一次权力交接的时候出现动乱。而且与兄终弟及比较,能保证新的继承人的年轻化,并且降低更换领导人的频率。但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继承人的能力只能看运气。
“官僚制” 是继承人能力不足的一个补充。如果继承人的能力不足,可以由成熟的官僚体系加以弥补。
“分封制” 进一步解决嫡长子继承制带来的其余没有继承权的兄弟的安置问题。而这也面临一个问题,三代以降,血缘关系单薄,分封的诸侯就与宗室不在亲近,整个政体就面临崩解。
“礼制” 是解决血缘淡薄的方法。“周礼内容的核心就一条,说白了就是,常回家看看”。通过固定形式的祭祖和礼仪,重申大家有共同的祖先、都是一家、尊卑有序、和平相处的事实,增强每个人的整体认同感,以稳定整个政体。
504期 中国的基本制度单元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的政体的基础就是一个家族
家族管理的规则是模糊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505期 两性关系的制度设计
两性男女问题是古代社会制度宗族系统内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古人为了防范这类问题对宗族体系的冲击,设计了一系列的方法。
一,不能自由恋爱。自由恋爱,意味着在宗族体系内对配偶的自由竞争,这会给宗族体系的稳定带来极大冲击。
二,同姓不婚。这并不是出于优生学禁止近亲结婚,古人是允许表亲结婚的,这主要是为了禁止同姓内的自由恋爱。
三,外婚制,一般是嫁外村娶外村。这是为了夫妻发生矛盾时,不至于将家庭矛盾扩展成家族矛盾,为了维持家族的稳定。
四,夫为妻纲。这个不是说女人听男人的,古人妻管严也很多,也没有道德上的指责,而是指妻子的社会网络已丈夫为核心,继承丈夫的社会网络,纲是指网络的核心的意思。
因而,古人对于男女关系,表面上是道德约束,实际上初衷是为了宗族的稳定,只是后来跑偏了。一个旁证,古人对于私奔礼法上禁止,但是各种文学创作里面是赞扬的。
506期 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
大国政治最主要的威胁是地方势力坐大乃至藩镇割据推翻中央。
中国古代政治采用的方法是,行政区域的划分与实际的地理人文区域错配。一,破坏地方行省的区域上的地理优势;二,防止地方行省把整个地区的势力汇集起来。
507期 真实世界里的宪制
军事问题是大国的一个核心问题。
西方古代国家,因为国家比较小,打仗都是临时召集,因而不需要常备军。古代中国却不同,需要一支常备军来维持自我的统治。
常备军的存在不仅仅可以稳定统治,还会带来一个问题,会不会兵变夺权。因而古代中国王朝新立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功臣,尤其是握有军事大权的功臣。处理的方式不是取决于君主的性格,更多的是取决于君主当时所面对的处境,与刘邦朱元璋不同,刘秀赵匡胤起事之初就已经身居高位,和一帮功臣主从关系多于兄弟友情,因而更好处理。
维持常备军还不得不面对军费问题,一个超大体量的常备军对中央财政是一个巨大负担。如果把全部负担都放在中央,这将给中央财政带来极大压力,而如果让军队在地方自筹军费,就容易形成军阀,古代中国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调整,是减轻中央财政的负担,还是保证中央政府更加安全。
地方驻军,还要处理好权力分割,军权,行政权,财政权下放多少给地方一直是一个没有最优解决方案的问题。
还有一个两难问题,就是军队在和平时期肯定是越温顺越不惹事最好,但与之对应,这样的军队面对战争时是没有战斗力的。
从军事问题这一块我们发现,真实世界里的宪制并不是一纸制定好的条约,我们照着执行即可,而是在实际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调整以得到更优的解决方案。
508期 方块字统一了中国吗
方块字的全国通用,是统一的中国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方块字从产生之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因而方块字并不是本质上通用的。
统一文字,都是中国每朝每代核心的事情之一。历朝历代都有编撰字典辞海的传统,国家编纂字典,是国家政体建设的一部分。
统一规范的文字,是一个国家统一稳定的核心。尤其是大国,如果想调动全国的各种力量,想整合社会治理基层,就需要用到统一的文字来调动整个官僚系统。
509期 语音不统一,怎么办?
与文字不同,语音的统一更难以解决,直到现在全国仍不能解决语音统一问题,目前为止全国各地还是有很多方言。
语音不统一与文字不统一的后果一样,也会形成与中央对抗的地方势力,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完整安稳。以德国为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以德语翻译圣经,使得当时只是方言的德语一跃成为一块区域的正式语言,并最终这个德语区形成了德国。
古代中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试图在全国推广一种语言,而是试图在精英阶层统一语言,这就是历朝历代实行的官话。精英分子之间的交流必然是使用官话,这也是进入精英阶层必须学习的部分。
这种官话的推行在行政上,保证了异地为官的可行性,异地为官可以阻止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一起,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集团。
与官话相比,方言在人们的内心中自然而然的显得不那么正式,进而也使得精英分子在创作时会选择官话为第一选项,也保证不会出现以方言为载体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品出现,进而确保使用该语言的地区不能以该语言为载体形成独立的地方势力。
510期 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
国家,民族,都不是实体的存在,而是一种群体性的主观想象,一个群体通过对一系列事物符号的认同,想象我们这一群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中国能保持从古到今的一个完整的共同体,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文脉一脉相承,从未断绝,这种没有断绝的文脉是我们最重要的想象共同体。
511期 人才选拔是一个信息问题
人才选拔一直是当政者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信息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人才在哪里,怎样判断是人才,怎样在人才之间作比较。
中国从很早开始,就开始寻找人才选拔的问题。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后世的科举准备了统一的考试内容。汉武帝还提出了察举制,这在科举制不能实现的时候,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世官制的弊端。实际上现在大公司的内推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察举制。
512期 八股文能挑选人才吗
八股文挑选出的人才并不一定能治理一方,但却是最简单可行的选出一部分精英,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最核心的不是挑选出最合适的人,而是如何更小的成本区分人才。
表面上八股文只考核一些枯燥的东西,但是科考只是从政的入门而已,每一位经历科考之后的士人是要先下放到地方上去历练,之后才会慢慢往上升到更高的位置。
513期 科举是考试,更是政治
科举背后是一次次利益的再分配,因而科举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次考试,还应该考虑各个集团的利益平衡。古代正在通过科举这个手段,不仅仅选拔了人才,更稳定全国的政局。
其实,不仅仅科举,这些与权力,利益直接相关的事情,都不能简单去看,要透过表象去看到背后的利益牵扯。
514期 日用而不知的底层技术
政局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税收的稳定,而税收的前提是有统一的度量衡,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有井田制这种税收政策。中国很早就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我们日用而不知的东西,却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
515期 公民和百姓
公民这个概念是西方社会的基本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每一个城邦的公民即享有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任务。公民概念的关键是用以区分自己人和外人,进而形成一个团结的城邦。
但是,中国从秦朝就形成了统一的国家,而且中国人是不需要公民这个概念来形成内部凝聚力,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同族同乡同学战友逐渐扩展。这就使得中国没有公民这种截然的划分内外的概念,我们的内外概念是模糊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民族可以同化来到中国的其他民族。
中国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我们并没有明显的民族界线,而是用文化来区分内外,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就自然而然被接纳。
美国人白鲁恂说:“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
516期 文明是一个物种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在国家构建上有很多好的点子,难道我们的祖先可以看穿这几千年的发展进而设计出来这些东西吗?借用生物学的方法来看这个问题,中国文明是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下像一个物种一样的不断的演化成现在的样子。演化过程中每一步变化的好坏,只能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评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