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开通了自己的第一个知识星球。距离2015年下半年在新生大学中开始写作,已经有了三年的时间。
这三年的时间,客观的说,自己的进步还是非常缓慢、非常有限的。
3年下来,财富没有增长多少,债务倒是增长了不少。3年下来,自己的认知虽然有了一些进步,但是仿佛不过是从负的地方进步到了0基础的地方。刚才本来想说自己的认知一点进步都没有,但是一想,自己现在一年就报2个社群,一个是S的,一个是帅张的,然后再买几本S晨读用的书,其他在学习方面几乎完全不花钱,这也是一种进步吧。
说说工作,这三年来,15年那会还在金风,16年7月才离开。然后紧接着黑马iOS培训、VRStar的UE4培训;17年5月开始在51VR上班,上到8月初;然后8、9、10月在高顿财经做电话销售;11月入职PAPH,现在已经1年零几天了。
现在回头看这个过程,最大的感触是,实际上,每一个起点,都可以达到最美好的终点。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好好干,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收获。而如果游泳技术不好,换泳池是没有任何用的。
怎么好好干呢,耐下性子,把工作当中最小的一件事做好;耐下性子,把眼前的这本书看完。事实上,每一个工作,都有成为高管的可能性。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找出其中的路径,把能做的事情做好、把能下的功夫下到,像帅张那样一步一步的成为高管、成为股东。说到这里,在我当前的工作方面,我又多了一位偶像:干嘉伟。他是从阿里的销售出身,一步步做到阿里的高管,然后加入美团一起打天下,最后又加入了我一直心心念念的高领资本。同样是从销售出发,他实现了我的每一个渴望。
所以,在本职工作方面,干嘉伟就是我的偶像;在写作方面,帅张就是我的偶像。其实S也是我的偶像,只不过,我和S的段位差的太远,目前还不找能够靠近S咖位的方法,所以,只能先从晨读入手向S靠拢了。
3年下来,这一篇是简书上的第596篇文章。正常来说,三年下来,已经是一个完整的1000天持续行动了。但是实际上,少了404篇。这里面,有自己在简书上写作时的断断续续,也有最开始在新生大学写的那几十篇。
不过还好了,我的写作已经从简书的写作进化到在帅张的知识星球进行写作。在知识星球写,会有更多的话想要说,会有更多的正向反馈,毕竟,在张哥的知识星球,点赞是一种态度。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困境,让我意识到,在写作方面,光写工作总结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写学习总结。“今天在工作方面干了什么”,这是一种行动总结,即使有“三条收获”,这也不过是一种行动感悟。但是,要想把工作干好,很多时候是需要更多更高层面的工作思路的,这些东西,干是干不出来的,得依靠学习。所以,除了现有的写作内容外,还需要“今天在学习方面做了什么”、“三点感悟”,只有这样把行动和学习搭配起来,才能够更快速的进化成新物种,从而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环境。
比如帅张在“程序员学习有捷径吗?”这篇文章中说的,“几乎每天加班到9点多,尽管如此我依然坚持每天下班回去至少学习2个小时,除了上班和睡觉,几乎我利用了所有能利用到的时间去学习。每天如此,从未间断,甚至周末!”对我而言,每天上班,晚上到家后专门学跟工作相关的内容2小时,这样,其实就是更好的践行张哥的方法。我想,至少应该多看一些销售理论书籍,以及一些营销书籍,甚至于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地推打法。在地面拜访客户这个领域,其实也是有时光机的,也是有非常非常成熟的案例和方法的,甚至于可以说在这个方面是有全套体系的。白天该工作工作,晚上专门学2个小时理论知识,并且,还可以把自己学习的成果写到知识星球里,这样,既要做生活中的饭,也要做学习中的饭。
今天想在知识星球分享一个内容,题目叫“做饭、写作与元认知”。
做饭、写作与元认知(初版)
在标题上加了初版,是因为我认为我关于这个题目的内容认识的还有限,以后应该还会再次来写这个主题。我也想过把这个题目放一放,以后等积累多了再来写,但是又隐约觉得把现有的粗浅认识写出来,做一个总结与梳理,会有助于我在这个主题方向上的进一步积累与进步。于是乎,开写,并附上“初版”两字。一本好的书会多次再版,同理,为了把这个主题写好,我也会多次重写的。
题目中有三个词,做饭、写作、元认知,这里真正的重点是做饭,通过做饭获得了一些我认为是元认知的东西,然后这些元认知可以在很多领域应用,而在写作领域的应用,是做饭带来的元认知的一个特定领域应用版。
12年毕业,到18年,整6年时间,基本没有怎么做过饭。要么吃食堂,要么在外面吃。因为工作变动的原因,后来就没有食堂了,完全在外面吃。几年时间,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一路过来了。到了18年下半年,即最近几个月,才开始尝试自己做饭。
周一到周五,早饭、中午饭在外面吃,晚饭开始尝试着偶尔自己做。大头是周六,基本周六的中午饭都会在家做。晚饭有的时候做新的,有的时候把中午做多的菜热热,配上热气腾腾的馒头,幸福感满满。
那么,我从做饭中学到了什么呢,还信誓旦旦的称这些收获为元认知?
1、成本意识。由于工作的原因,和小老板们接触的比较多,发现他们的成本意识很强,对于很多事都在算成本,特别是有不少老板对于钱、对于花销算的比较细。而白领阶层上班族,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大多对钱、对成本不怎么敏感。
在初步认识到成本意识这个概念后,通过做饭,让我对于成本意识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我在新疆的乌鲁木齐和北京生活过,现居北京,不管是新疆还是北京,一顿饭都是在20元左右。北京的话,偶尔到了偏僻一些的地方,十几块钱也能吃一顿,要是繁华一些的地方,一顿饭得25往上了。全国其他地方也差不多吧。出门吃饭,要么盖饭、要么面条(哨子面、刀削面、牛肉面),偶尔吃顿饺子。一周工作下来,周末总得带着女友出去大吃一顿改善一下,两个人吃,两百多很正常。然后周末偶尔不想出门就点个外卖,两个人吃外卖最低最低的是40,但肯定不会吃这个,吃点其他的,基本得100左右才能吃的差不多一点。
而做饭呢,一把挂面3块钱,够吃很多顿。馒头1块一个。鸡蛋的话,不买15一兜子的柴鸡蛋,普通鸡蛋是很便宜的。买菜也有方法。我一般是周六早上睡到自然醒,然后在阳光下去逛小区里健身小广场上的那个蔬菜早市,大多数菜都是几块钱一斤,基本上一次就能把一周的蔬菜、鸡蛋、水果买齐,全部买下来一般不到100块钱。可以保证每天各种水果不断。对于我这样爱吃饺子的人,在超市买了一些特价水饺囤到冰箱里,10块钱一袋,一公斤,够吃3顿,相当于一顿饭3块钱。
也就是说,平时外面一顿20左右的盖饭或面条,在家里吃一顿面条或炒菜也就3、5块钱甚至更少。在外面一顿200多的大餐,在家里吃也就50左右,同时虾管够、肉管够。
在外面吃一顿饭20分钟左右,在家里吃,从开始做到洗好碗,1个小时左右,吃饺子、热炒多的菜时间更短。经济成本,5分之一左右。同时,在外面吃个鸡蛋灌饼加个鸡蛋或者肠都要犹豫一下的人,在家里鸡蛋、肉可以放开了吃,毕竟这些做饭的原材料都是论斤卖的,花不了多少钱,而不是论个卖的。
继续讲成本意识。当你开始做饭,感受到相比于外面一顿饭的价格买食材那种低廉到论斤称的震撼感受,你会不由自主的开始想:在我的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一些方面,能够像做饭这件事这样,用低廉的多的、近乎于无的价格,获得几十倍的享受(即效果)?
在工作方面,当你想要为了达成某个目标不得不花钱的时候,你就会想,类似于做饭,这件事有没有少花钱或者不花钱的办法呢?
很多时候,当我们为一件事花钱的时候,往往就是这件事做不成的开始;而当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不花钱也要把事情做成的时候,往往事情才有了做成的转机。
很多时候,你每购买一样东西,你的生活就多了一个黑盒,而你企图不花钱把事情做成的时候,你的生活就多了一个白盒。我隐约意识到,通过不断增加自己生活中白盒的数量从而构建相对于他人甚至相对于社会的认知高地,才是赚钱的关键。
缺什么买什么是没法进步的,用极其低廉的、远低于市场价的经济花费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才是进步的开始。
在学习方面,课是绝对不会买的。以前有什么不会的还会去买本书回来,现在连书都是绝对不轻易买的。住处附近有书店,有什么想看的书或者想了解的领域了就去书店找书来看。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简单的标准:大多数时候,任何一本书,只有在书店看完了才能买回家,如果在书店没有看完,坚决不能买回家。想一想就会知道,对于一个书店离住处很近的人,如果在书店看不完这本书,那么即使把这本书买回家,在家也是绝对没有时间能看完的。除了一年买两个社群(张哥这个是一个),一年买不到10本书(事实上,大多数上班族是绝对做不到一个月确保看完一本书的,特别是真正有巨大价值的经典著作),我一年下来在学习上几乎轻易不再花任何钱。学会了成本意识后,我甚至变态的想到,既然已经花了钱加入了张哥的知识星球了,那么不每天在星球写一篇文章练习写作、不把张哥的每一篇分享写一个读后感确保彻底吸收,简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有了做饭带来的成本意识,我甚至会进一步的想到,1块钱一个的馒头太贵了,我花几十块钱买一袋面自己蒸,估计够我们两个人吃一年的馒头了。
当然,有人会说,蒸馒头会浪费时间。关于这一点,我想用打出租车的例子来彻底的说明。
刚毕业前几年,我经常打出租车,有的时候去远一些的地为了赶时间几十上百都不心疼。但是现在,我是能不打车的一律不打车,最大限度的用公交、地铁代替。思考出的深层次结论很惨烈:我的时间没有那么值钱。以我当前的收入水平,坐个公交坐个地铁晃晃悠悠的过去,多花的时间其实对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该办的事也能顺利的办成,路上的时间也能听听好的音频。甚至因为出行成本极低,我能多跑几趟,从而获得了比他人行动量更大的优势。
通过思考打出租车这个事,我想到,每个人的整体收入水平其实是客观的对应着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方方面面的消费层次的。在一定的收入下,出行就是应该90%以上是公交;等到收入提高了很多很多倍之后,才有可能以打出租车为主。而在自己的收入层次没有达到经常打出租车所客观对应的那个收入层次之前就大量的打出租车,未来必然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我将此称为“在细分领域越级消费”。做饭也是同样的道理,抛开自己做的更香更卫生干净这些因素不谈,单谈经济花费与时间花费,我也清楚的意识到,即使是对于外面买的饭爱吃的不得了,在收入没有达到一定层次之前,也必须以自己做饭为主。我还没有资格去享受那个服务!想明白了细分领域消费与整体收入的客观对应关系,很多事情就简单多了,买鸡蛋的时候大大方方的买普通鸡蛋、买食材的时候坦坦然然的买普通食材。
从吃外卖要吃好的,到吃外卖吃普通的,到再也不吃外卖一般去店里吃,到在家做饭去买食材都买最普通的。从在外面吃都要吃好的,到在家做买食材都只买最普通的,这种转变让我讶异,同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生活、工作、关系的各个方面都开始变得越来越好。
成本意识,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关系走出泥潭,获得进步。
2、加工意识。说了那么多成本意识,再来结合写作说说加工意识。
实际上,通过做饭,你能清晰的感受到买来一堆廉价的原材料通过自己的加工过程造出一顿昂贵的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顿悟了商业的原理:加工制造。
我买来一堆食材,通过自己积累的做饭知识和自己的劳动,加工出了一顿好饭。虽然不一定能卖个好价钱,但一定可以讨得女友欢心。
修车店买来一堆零配件,通过积累的修车知识和修理人员的劳动,不断的提供修车服务这种产品进而获得经济收益。
稍微一想我就发现,修车店能接待的客人是有物理上限的,一个工人没有办法同时修5辆车,但是,虚拟知识服务的传播是没有限制的,张哥每天写知识星球,1万人是看,10万人一样可以看的津津有味收获满满。
结合从做饭中学来的加工意识,我想到,其实写作就是一种产品输出,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种思考结晶。那原材料是什么呢,原材料其实就是书店里那些可以免费去看的书。加工过程,无非就是看书、思考、应用、书写。比如张哥先看了一些产品方面的书籍和公众号,有了原始素材的输入,然后进行思考、领会,接着把这些收获应用在与之前产品负责人的讨论中或现在应用在自己所负责的产品中,确确实实获得了用户的增长和利润的增长,最后就可以在知识星球进行一次关于产品方面的心得分享以及回答球友们一切关于产品方面的问题,比如之前印象挺深的那个老家饭馆如何在七八家同村饭馆中胜出的问题。写到这里我猛然意思到,知识星球其实也是张哥对自己学到的产品知识的一个实践场所。写东西归写东西,但最终交付的必然是帅张知识星球这个产品,这里面就必然涉及到各种产品设计、运营的理念。
也就是说,有了加工意识,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你都会生出一种商业化重构的本能反应。相比在外面吃饭,可以在家买来食材自己加工填饱肚子,更进一步,可以学习烘焙技术烤制各种外形吸引人的小蛋糕或甜点在朋友圈卖,这样就又获得了一份收入,但最核心的是搭建起了一个商业模型。
每当生活中需要花钱的时候,就会想:这东西的原材料是在哪买的?我怎么样才能学会这其中的加工技术呢?
当然,写到这里,我猛然意识到写作这个商业模型的恐怖之处,这玩意的原材料书是免费的,去了书店随便看;这玩意的产能是没有上限的,比如张哥的知识星球,10万人参加也没问题(想想张哥公众号关注的增长曲线)。
唯一需要关注的,是写什么方向的主题。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到理想的答案。
总之,通过做饭有了加工意识,你就会在生活中每一次需要交钱的时候去思考它的商业模型,它的原材料是从哪买的、它的加工过程的知识能够从哪学到。这样一想,你就会惊讶的发现,写作真的是一个令人震撼到战栗的商业模型。在早期,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就像亚马逊网站,从卖书开始起步;个体,也可以从写作开始起步。
写到这里就会疑惑,除了知识星球这种形态,还有哪些其他的文字带来的、非常好的虚拟商业服务模型呢?
成本意识、加工意识。对于做饭带来的感悟,初版已经写完了。我相信,这才仅仅是很小一部分。同时,我也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个初版了,因为原来已经憋了这么多的思考内容。
想继续讲的有:练习意识、尝新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