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让村上春树为之倾倒,备受阿兰·德波顿青睐,令作家许知远多次感到“十分紧张”的英国文坛瑰宝;他涉足文学、摄影、电影、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获得及入围过多种奖项,作品已被翻译成24种语言;他被《每日电讯报》誉为“很可能是当今最好的英国作家”。他的名字叫杰夫.戴尔!
毋庸置疑,在英国文坛,杰夫·戴尔属于那种难以被归类的作家,他的写作风格极其独特,在他以往的非虚构类创作中,总能把批评、回忆录、传记等多种体裁融为一体,对此,有人称之为“杰夫·戴尔文体”。
杰夫·戴尔如同一位真正的潜行者。他的写作风格无法界定,写作题材涉猎极广。他不是在路上,就是在书里。他总是满世界游走,不断拓宽所到之处的地理边界,包括把自己送上了布什号航母。他志在跨越各个领域,从爵士乐、到电影、到摄影到一战甚至到并不切题的“人类百科全书”。他的每一次上路,每一种风格的写作,都像一次“不知是否准备好”的探索未知领域的冲动潜行。
新近出版的《人类状况百科全书》一书收罗了杰夫.戴尔25年来发表在《观察家报》、《每日电讯报》、《艺术评论》以及《卫报》、《纽约时报书评》等多家重量级期刊上的艺术评论与优秀散文。既称之为“百科全书”,题材就必须以宏大、广博著称。如上所述,这是一本跨越各个领域的书,某种程度上,你也可以认为它是戴尔的一部回忆录,因为你总能在不经意间读到他对最好吃的甜甜圈羊角包和完美咖啡的热爱,当然,从男性视角而言,戴尔的一生总不吝于抒发对女性由衷的热情和赞美。
书中分为影像评论、文学评论、音乐评论其他评论、个人感悟,五个部分。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谈音乐、文学,还是旅行、摄影,甚至谈到的一些“想象性评论”,都更像在谈他对于写作的切肤体验。换言之,他的写作如果有一个恒定的主题,那就是写作本身。如果有一个不变的视角,就是他本人的视角。他忠于自己的天性和直觉,也忠于自己的生命体验。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即便将这本书视作一定程度上的戴尔自传体也无可厚非。如果你读过他的《一怒之下:与D.H.劳伦斯搏斗》,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本书中的文学评论部分会将“D. H. 劳伦斯:《儿子与情人》”放在首位,且字里行间无不抒发着自己对劳伦斯的深切崇敬。我们总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戴尔说道:“对我这个工人阶层的男孩,一个热爱作家书籍的人来说——和我来自同一阶层的劳伦斯是我乐意效仿的一个伟大的榜样。”
现年63岁的杰夫·戴尔如同令其沉迷多年的20世纪伟大的英国小说家、批评家D. H. 劳伦斯一样,出生于蓝领家庭。父亲是一名加工金属板材的工人,母亲是酒店服务员。不同于劳伦斯的是,他与周遭环境没那么格格不入,没那么多需要愤怒的理由。虽然更多时候,父母总是通过省钱来“存钱”,但作为他那个年代里少有的独生子,自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系毕业后,他不曾因没有稳定的工作受到父母的责骂,也不曾因为没能跻身“安稳而受尊敬的”中产阶级而自觉惭愧。因为无法忍受孤独,也因为还算喜欢写作,他选择了四海游荡,以笔为生。他无所事事地闲逛,读书,欣赏画作,看戏,聆听,思考,写让自己感到最愉悦的东西。用他一度欣赏的英国散文家威廉·哈兹里特的话说,“还有什么生活比这更好呢?”在这本“百科全书”个人感悟部分的《独生子》中,你会感受到一个从普通工人家庭走出来的独生子戴尔真实的内心世界与成长写作经历。
令人艳羡的是,花甲之年的杰夫·戴尔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他的足迹遍及五湖四海,迄今为止出版了五部小说,十余部非虚构作品。这些作品给他带来了毛姆文学奖、全美批评家协会奖等诸多重要的文学奖项,也为他赢得了一众名家同行的交口称赞,同时也为他获得了“英国国宝级作家”、“很可能是当今最好的英国作家”等诸多美誉。对于一名作家而言,还有比这更好的样子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