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发现冰箱里还有前几天买的草莓,于是赶紧拿出来洗了,喊女儿过来吃。
女儿看见了就问我能不能做糖葫芦?
我立马说:“可以呀,你还会做糖葫芦,我咋不知道?”
女儿说:“我也不会,不过我可以网上搜搜。”
于是我就看到她到厨房里去了,把锅拿出来开始做,第一次把糖熬过劲了,直喊自己笨死了,我一看乖乖嘞浪费了好多糖。
但是我说:“有啥大不了,有这样的行动力,再来一次不就好了?做一百次能做好不?”
女儿:“不用那么多次,我想我都能做好了。”
我笑着说:“爱迪生发明电灯泡都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才成功了,当年也不知道爱迪生感叹了多少次自己笨死了。”
女儿笑:“我还是做的次数太少了,好像也不是自己太笨。”
于是女儿拿起锅清洗干净,再来一次。
为娘窃喜,调整了乱归因的模式。无论做的好与不好已经不重要了,浪费的材料才值多少钱,这个过程价值连城。没学习的时候往往盯的是浪费的材料和孩子做成的结果,学习后我知道劲儿要往哪里使,过程中的互动已经实现了很多很多。
感悟:1.想起来就做比做好更重要,这是我学习后的思维模式,如果我没有这些年的学习,我可能在孩子说要做糖葫芦时第一反应是她不会做肯定会浪费很多材料,还会到处弄的难收拾,现在我的第一反应是支持孩子想起来就做的行动力,难收拾正好利用孩子愿意干的事情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干家务的能力。
2.做不好孩子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太笨了,我学习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孩子错误的归因模式,我需要利用可操作性的语言帮孩子认识到是因为不熟练干的少导致的,需要帮助孩子调整思维模式,这样孩子以后遇到想干好的事情,就会去多尝试多练习,而不是盲目地否定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