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办公室目瞩了一位年轻班主任对两个孩子的教育过程。事情很简单,就是两个孩子打架,最后抄起家伙,把班里的玻璃打坏了,这下可把班主任惹火了,班主任是位年轻教师,火冒三丈,整个教育过程充斥着对两个学生的批评,俩小伙倒也是老实,知道自己惹下祸了,一声不吭在那里接受批评,“说,是谁先动的手”“为什么要打架,就不能有话好好说吗”“别在那憋着,好好交代自己的错误!再不认错,我把你们父母叫来”……
我在一旁陪着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禁回想起了多年前自己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其实也是如此,只是纠结于学生的问题,只是一厢情愿地想简单地把问题解决掉,总是试图找出学生的问题,把让学生认错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越来感到这种教育是偏颇的。这种简单追究问题、找出错误的教育方式是有很大问题的,首先教师带着负面情绪,容易给学生贴标签,引起学生的心理对抗,我反思自己当时经常说的是“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坏事”“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 “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现在想想有些可笑,青春期的孩子,整天“老子天下第一”,啥也不怕,他怎么会轻易否定自己呢?他觉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我们老师在那里和他纠结,效果也许真的不佳。退一步讲,即便学生能在老师的压力下发现问题所在,或者承认错误,当然很多情况下这种承认错误都是在老师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即便如此,等到学生承认了错误,我们教师也容易就此结束,不再往前一步,实际上这种教育并没有真正帮助孩子看见自己,提高自己。
其实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比找到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们找到他们想要的目标。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教师可以首先问孩子:“告诉老师,你当时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要什么,那么你要到了吗?”实际上,每个人的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都不会有伤害自己的动机,只是误会地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某些需要。教师看到孩子犯错时,不能只是给予批评和指责,而忽视了他的正面意向。这样就等于否定了行为背后的动机,会严重地伤害他的心灵。有时候孩子本是一番好意,或者已经非常努力,或者无法自控,却遭到指责,心里自然委屈得很。接受孩子的动机,孩子就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愿意让你去引导他做出改变。行为不能接受,是因为没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把这当作师生的共同目标,便能使师生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
所以,在后来的教育过程中,我发现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以孩子的动机和目标为切入点来处理,如果改变一下教育说辞,例如“说说你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给你带来了什么,你付出了什么代价?”“除了拳头,我们还有哪些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的选择是什么?”“你现在需要做的是什么?”最终教师达到帮助孩子找到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当老师去帮助孩子的时候,而不是去找孩子麻烦的时候,孩子也会主动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发现自己的问题,当然这种发现问题的成长是发自孩子内心的,是主动的。
曾记得一位格言里说到,要除去心灵的杂草,唯一的方法便是用善良和友善这些美德将荒野占据。我们的教育就是如此,我们班主任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的心田里种更多的花,而不是一味地去想着除掉更多的杂草,用美丽的鲜花充盈心灵,必定会帮助孩子培养起品行,收获自信与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