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究六门必修课:礼、乐、射、御、书、数。我们现在日常能接触到的也就是书、数,学过才艺辅导班的或许还会些乐。射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现在已经非常小众了,至于御,放到现在来类比,可能就是驾驶技术吧。唯独礼,现在社会已经不太适应用,有点孔夫子所说礼崩乐坏的味道了。
这么一想,现在所提倡的素质综合教育,原来古人很早就开始实行了,而且还学习的很早。双标的是,现代人早教叫鸡娃,古人早教叫启蒙。不过有一点古人做的很好,那就是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会的东西,长辈们都了解并擅长。而现在的家长,只会盲目送辅导班,自己却做不到放下手机。自己是个俗人,就不能要求孩子成圣人,自己是个麻雀,就不要指望下个蛋,孵出来变成雄鹰。
以后我如果有了孩子,想让其学会什么,一定要自己擅长,以身作则。对于书,如果必须要挑出几门基础课程的话,我想应该是互联网,中医学,外语,经济学,心理学,文学。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又要求快乐童年,又要求一番作为,怎么可能同时兼备呢?
如果我小时就了解这些知识,并且粗略涉猎的话,也不至于高考后选专业时一叶障目了,兴趣就是要从小了解,从小学习。
电视剧少帅里有一幕,我印象深刻。张学良儿时调皮捣蛋,气跑了张作霖给他选的夫子,没办法把他拎到了办公室,让郭松龄来管教。可没想到他俩人坐在一张巨幅东北地图上,从矿产分布到国家前途,谈的兴趣盎然,张作霖大喜之余,当即让郭松龄做了儿子的老师。
看到那一段我想,那个时代和张学良同龄的普通孩子在干什么呢?估计在忍饥挨饿,朝不保夕,这里面固然有经济和年代的说法,可是放到现在来看,也有差不多的含义。普通孩子们在快乐童年,而另一些孩子们,正在忙着练习钢琴,马术,击剑,双语教学,阅读《经济学人》。
本来是一篇给自己预设以后学习内容的文,不知为何最后落脚到了教育上,权当做我的一番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吧。希望我能把握以后的时间,热爱生活,摒弃浮躁,真正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