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阳明哲学

王阳明哲学

作者: 彩虹天堂_2019 | 来源:发表于2020-11-20 16:01 被阅读0次

          中国历史上有二个半完人,一个完人是孔子,一个完人是王阳明,还有半个完人是曾国藩。

          王阳明是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是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

    一、王阳明思想的核心

          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解《大学》的“致知”为“致良知”,他认为“良知”不但知是知非,知善知恶,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其实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并不是被大家误读的,只是抽象思维,只一味地想,而不动手去做。

          也就是说“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

          就好比我们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的良知。

          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捶捶背,帮爸爸洗洗碗,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

    二、王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王阳明成学前的三变,是“自我发现”的过程;悟道以后的三变,则是“自我完成”的过程。

          从“自我发现”到“自我完成”,亦正是他一生践履的过程,这不是思辨的事,而是实践的事。

    三、阳明学的基本义旨

    1.良知之天理

          王阳明在《传习录》提出,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也就是说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

          例如,有一个小孩朝井里边爬,不管你是好人坏人,你看到了都会拉他一把。

          并没有人说拉这个小孩给你多少钱,但你忍不住要去拉一把。为什么呢?这源自于你的天性,即天理。

    2.致良知与逆觉体征

          “致良知”就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后,知是非善恶的真我,将其扩充到底,使它在行为过程中占据主宰地位。

          那么怎样才能把“致良知”贯通下来呢?

          给我们带来最大困难的就是惯性,我们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惯性不断地作战,这个惯性就是不警觉的状态。

          所以“致”的功夫要从警觉开始,警觉也叫“逆觉”,而在日常生活中体悟良知本心的叫做“体证”,牟宗三先生称之为“逆觉体证”。

          有了第一步警觉以后,需要依靠良知本身的力量去走向正道。

          当你依靠良知去判断事情,所操益熟。它本身就具备极强的力量,把你带入到一个正确的循环当中。

    四、知行合一

          据《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次年,主讲贵阳书院,开始提出“知行合一”之说。

          “知行本体”既是良知本体,也是心体。

          知行本体原本是一体的,它之所以不合一,是因为被私欲所遮蔽,所以必须有“致”的功夫使其合二为一。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是相终始的。

    五、良知与知识

          王阳明的“良知”,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闻见之知”,而是“德性之知”。

          所谓“德性之知”,即是发于性体之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爱知敬、知是知非,当恻隐自然恻隐,当羞愧自然羞愧”之知。

          这种“知”发自于人的本心,并不是依靠见闻就能获得的。

    六、功夫指点的意义

          王阳明讲学的宗旨是“致良知”,它不是一句言谈,亦不是一种论说,而是真切的道德实践功夫。

          而这种到的实践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需要有名师指点,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很多人都会在以下方面出现疑惑。

    1.克己与为己之心

          弟子曾经询问阳明先生说,自己的私欲习气难以克制,怎么办?王阳明答道,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在这里“克己”是指躯壳的“己”,是自己的身体,“为己”是为真己,即是人心。

          但“身”“心”并不是分开相对立的,所谓“克己”并不是不让眼耳口鼻,去视、听、言、动,而是不可“随躯壳起念”。

          欲视美色、听美声,尝美味,因为这样就会让你陷入一种庸俗自私放荡,而不是洒脱。

          我们要知道“真己”与“躯壳之己”是主从关系,没有“真己”作主宰,躯壳便只是个行尸走肉。

          反之,有“真己”作主宰,躯壳变成了“真己”的具体表现。这也是“良知”和“私欲”的一种呈现。

    2.静坐与光景

          常人总以为静时的无念是内,动时的起念是外,所以一味地静坐以求无念。

          其实,人怎么可能无念呢?只不过是要求“念”要“正”而已。

          心能做主时,无论在动时或在静时,都只是那个虚灵明觉、真诚恻怛的心就够了。

          王阳明告诫弟子,人需要在做事上磨炼功夫才有益处,一味好静只是一种逃避的自私,遇事便乱,毫无长进。

    七、四句教与天泉证道

          王阳明在晚年时,意识到要想将他的学问传给更多的人,必须要遵循一个“次第”,也就是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四句教言,是先开“心、意、知、物”四面,以揭示德性时间的内在正道。

    八、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义蕴与境界

        “心即理”是传统心学的重要命题,由宋代陆九渊首提,后由王阳明完善。

          王阳明以“良知”概括孟子的四端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故良知学即是心学。

        《王阳明哲学》适合慢慢品味、思考,读懂他的“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仿若醍醐灌顶,有柳暗花明之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gd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