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曾说过:“人人皆有诗性”。其实是在说:每个人都能诗意地活着,每个人也都是潜在的文艺青年。
自从开通个人公众号以来,认识了几个不同行业的自媒体牛人,在他们身上能找到很多共同点:思维跳跃、学习能力强、创造力强……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是:骨子里都很文艺。当然很多人会说,拿文字做为职业的人,能不文艺吗?
可是仔细想想,我们现在一提到“文艺青年”这四个字首先会想到什么?
矫情、无病呻吟、酸秀才的气息扑面而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3748960/d99253709742669b.jpg)
可能在十几二十年前,称呼一个人为文艺青年,是一种赞美或者表扬。现在这四个字已经变成了一种带有恶意的嘲讽。
哟,看书呢?文艺青年啊!
你用单反拍照啊?好文艺!
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嘲笑文艺青年。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讲,当生存得到基本的满足后,人们便更多地把精力投向文化或者娱乐等精神消费上面。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中国人的眼光逐渐从满足温饱上转变成精神富足。
不能否认,外文书籍、电影、唱片在中国越发普及,年轻一代作为消费主体,催生出了一种看似小资的生活:读村上春树、米兰·昆德拉、听乡村民谣、看地下演出、去大理丽江西藏洗涤心灵、单反、绘画、手工等各种方式层出不穷……
但是慢慢到后来,很多人不是爱读书,只把书本作为炫耀的附属品,也不再对诗句抱以深层次的理解,只是喜欢没事儿用它们呻吟几句。
文艺成了伪饰的工具,也成了矫情者的通行证。
![](https://img.haomeiwen.com/i3748960/cc02f852c1c43a11.jpg)
他们错把自己的优柔寡断视为艺术家的气质,还错把自己的无所事事看成哲人的超然物外。
他心智平庸,却孜孜追求高尚娴雅,因而从他眼睛里望出去,所有的事物都蒙上了一层感伤的金色雾纱。结果就显得比实际的形象大些。
他在撒谎,却从不知道自己在撒谎;当别人点破他时,他却说谎言是美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
文艺是在于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发现和觉悟,建立属于自己的思想世界,与世俗保持距离感。但一味追求文艺,没有深刻理解的刻板行为,反而让文艺落入了另一层更俗的境地。
所以,“文艺青年”这个词,慢慢的就被丑化了。
没有人规定文艺青年应该做什么,但我一直有种想法,就是文艺青年应该是独立的,不管是精神还是行为。一定是在坚持做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即使这些事情在很多人的眼中可能是无用的,甚至是荒谬的。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从各种媒介知道的,这几年不乏“文艺成功“的事例,我有一个学姐,喜欢旅行,毕业到现在走过的土地和基本我看过的地图一样广。大学时我们一起聊天总是很嗨。现在慢慢发现在微信里聊天,不轻易发声,有也只是寥寥数语。也总是自谦,但其实文笔很好,让同样受过教育的我也自愧弗如。
后来自己慢慢摸索着学习,摄影技术越来越好,人也出落得越来越漂亮。前一段突然在朋友圈里发现,她竟然开了家小龙虾的铺子?很多人都觉得很惊讶,一个女孩,心想肯定吃了不少苦头,可是后来几天翻看她的朋友圈,依旧乐天派,有吃有喝有玩有笑容。
她文艺吗?把生活过成了诗能不文艺吗?我反感她吗?当然不,我的心里只有钦佩。
真正的文艺青年并不会以文艺作为标榜,因为对他们而言,那些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3748960/2de4c5e36eb7d92b.jpg)
让文艺青年饱受诟病的另一点,是“视金钱为粪土”的清高劲儿。而在世人眼里,这种清高带着股穷酸气,还有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
仿佛赚钱的就不能文艺,文艺的就不能赚钱。
之前在微博上认识一个会计师,就是喜欢吃,标准吃货,特点就是喜欢全世界各地吃,写美食日志,嘴馋起来恨不得把整个地球吞进胃里。
前一段看他的微信公众号,好像已经过了一万,被不少美食品牌邀约,写美食点评。
只是单纯地爱吃,觉得有意思,他可能从没想过这也能成为一种事业。
罗永浩说,文艺青年是那些对生活品质多一点追求的人。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会慢慢变得更好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