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唐寅:心里苦,你就别笑

唐寅:心里苦,你就别笑

作者: 旭叨 | 来源:发表于2017-11-01 09:31 被阅读0次

    一说起唐伯虎,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白面朗目、风花雪月、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家……一大堆华丽丽的标签就会扑面而来。然而,当他转身离去时,满脊背却写着“愤懑”、“穷愁”、“厌世”、“潦倒”……无尽的失意。

    我们心中的那个一代风流才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又度过了一个怎样的人生?

    “会试泄题案”

    唐寅,字伯虎,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16岁时便在乡试中高中(解元)第一名。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29岁的唐伯虎与好友徐经、都穆踌躇满志地来到京城参加会试。(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然而,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无论是在诗词方面,还是在绘画方面都有极高造诣的唐伯虎做梦都没想到,志在必得而来的他却会因为这场考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那么,唐伯虎有没有在考场作弊呢?他又是如何被卷进“科场舞弊案”的呢?

    清朝会试皇榜

    ◇版本一

    在唐伯虎参加乡试时,文章写得非常出众,当时的主考官梁储对其十分欣赏。后来,梁储拿着唐伯虎的文章给礼部侍郎、学士程敏政欣赏。程敏政读完后也觉得文章写得精彩。

    赶巧的是,在朝廷举行的会试中担任主考官的官员也正是程敏政。

    这一科的考试题目比较偏,是元代刘因《退斋记》里的一段文字。这超出了当时士子读书的范围,全场考生都不知道题目的出处,答不上来。

    其中惟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使程敏政高兴得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

    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

    唐寅和徐经到京城后曾多次拜访过程敏政,特别在他被钦定为主考官之后唐寅还请他为自己的一本诗集作了序。这已在别人心中产生怀疑。这次又听程敏政在考场这样说,就给平时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

    一帮人纷纷启奏皇上,说程敏政受贿泄了题,这要是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

    孝宗皇帝信以为真,十分恼怒,立即下旨将程敏政、唐寅和徐经押入大理寺狱,派专人审理。

    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是他用一块金子买通程敏政的家僮,窃取试题泄露给唐寅的。

    后经过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翻了供,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于是下旨“平反”。

    程敏政出狱后,愤懑不平发痈而卒。唐寅出狱后,被贬为浙江的一个小官。唐寅耻不就任。

    在北京贡院参加会试的考生

    ○版本二

    明人秦酉岩在《游石湖纪事》中记载说:唐伯虎、徐经、都穆三人相约一同进京参加会试,徐经通过程敏政的仆人买到了考题,但徐经不会作答,便去请教唐伯虎,唐伯虎又将试题拿给都穆看。会试结束后,都穆到马侍郎家喝酒,当时华昶也在现场。酒酣之时,一位官员来见马侍郎,并告诉马侍郎说,唐伯虎考中了会元。这话被都穆听得真真切切。都穆妒火中烧,便将唐伯虎、徐经买试题的事情说了出来。华昶听说有考生买题,大怒,回去之后便向皇帝做了汇报。

    唐伯虎本人也在自己的文集中提到过,是朋友因妒忌他的名气而陷害他的。“北至京师,朋有相忌名盛者,排而陷之”。与唐伯虎一起参加会试的朋友仅有徐经和都穆两人,唐伯虎与徐经断然不会自我检举,最有可能告密的也只有都穆了。

    不管怎样,这场科场舞弊案葬送了唐伯虎的仕途,改变和决定了他的命运走向。

    案结四天之后不久,唐伯虎夫妻失和,劳燕分飞。仕途的失意以及婚姻的破碎,让他的人生跌入谷底。

    此后,他开始以卖字画为生,纵情于酒色之中,这也成就了日后的那个放荡不羁的风流才子。

    在《题桑》诗中,他强忍怀才不遇之愤,一字一泪地写道:

    桑出罗兮柘出绫,

    绫罗妆束出娉婷。

    娉婷红粉歌金缕,

    歌与桃花柳絮听。

    全诗首尾蝉联,回环跌宕,唱出了郁结在诗人心底的无限感慨和辛酸。

    在《秋风纨扇图》中,他画了一个手擎纨扇,在秋风黄叶中伤神伫立的女子,题诗道:“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抓住纨扇夏用秋藏的特点,以季节更替所产生的炎凉变化,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秋香只是个传说

    十九岁时,唐伯虎娶当地女子徐氏为妻,两人感情甚洽。

    二十五岁那年,唐伯虎家中遭遇特大变故,父、母、妻、子、妹相继去世。这使他深感祸福无端,死生无常,意志一度消沉。后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等人的鼓励下,重拾古文,发愤苦读。

    二十七岁时续弦,娶了何氏。何氏出身官宦人家,好享受,慕荣华,满指望唐伯虎功成名就,自己跟着享清福。谁知唐伯虎受到科场泄题案的无辜牵连,不仅没捞到功名还进了大狱。何氏料定唐伯虎没啥前途,就收拾细软,一转身回娘家去了。

    后来,唐伯虎在青楼中认识了官妓沈九娘。九娘敬重才子。唐伯虎作画时,九娘总是给他洗砚,调色,铺纸,唐伯虎有了这个好伴侣,技艺愈见精到。他画的美人,大都是以九娘为模特的。

    秋风纨扇图

    天长日久,两人产生了爱情,成了夫妇。过了两年,九娘生了个女儿,取名桃笙。

    至于秋香一说,最早见于《蕉窗杂录》与《警世通言》,说的是唐伯虎偶于金阊一画舫见中见一女郎,面目姣好且“笑而顾己”,这一笑让他心醉神迷,于是买小艇尾随其后,探知女郎为某仕宦家婢,名为秋香,遂假扮成落拓书生模样,上门求作书童,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经过一番曲折之后,唐伯虎终于如愿以偿,与秋香喜结连理,同归吴中。这是个民间传说。

    “桃花庵主”的桃花诗

    唐伯虎书法

    在桃花庵里,他邀友唱和醉咏,过着愁来赏花、兴来作画,“棋为日月酒为年”的放浪生活。这首著名的《桃花诗》便是那时的兴来之作。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

    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

    酒盏花枝贫者缘,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诗人自比为桃花仙人,描述了流连花酒、醒后复醉的逍遥生活,表达了一种安然自得、不慕世俗功名利禄的生活态度。

    沈九娘去世之后,他悲痛欲绝,晚年皈依佛法,号称六如居士。一首《扬州道上思念沈九娘》,将这位才子对自己早逝妻子的相思尽述无疑。

    相思两地望迢迢,

    清泪临门落布袍。

    杨柳晓烟情绪乱,

    梨花暮雨梦魂销。

    云笼楚馆虚金屋,

    凤入巫山奏玉箫。

    明日河桥重回首,

    月明千里故人遥。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唐伯虎晚年生计日益艰难,不得不靠卖书鬻画来维持最低限度的衣食之需。但由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他那赖以谋生的“笔砚生涯”也难以为继。他常常陷入断炊绝粮、“三日无烟”的窘境。

    青衫白发老痴顽,

    笔砚生涯苦食艰。

    湖上水田人不要,

    谁来买我画中山?

    书画诗文总不工,

    偶然生计寓其中。

    肯嫌斗粟囊钱少?

    也济先生一日穷。

    武宗正德十三年,他在写给友人孙思和的诗序中写道:

    “风雨浃旬,厨烟不继,涤砚吮笔,萧条若僧。”

    面对贫困和饥饿的威胁,唐伯虎并未悲观、气馁。即使到了贫病交加的暮年,他也依然不改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就写青山卖,

    不使人间造孽钱。

    这种寄壮志于狂放,寓气节于风流的精神和骨气,正是唐伯虎诗格、画格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他生无所求,死无所憾,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潇洒而坦然地写道:“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明世宗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一代奇才唐伯虎,在“酒盏花枝”和凄风苦雨中走完了他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

    在他死前不久写的《梦》和《夜读》两首诗中,暴露了他的真正心事:

    二十年余别帝乡,

    夜来忽梦下科场。

    鸡虫得失心尤悸,

    笔砚飘零业已荒。

    自分已无三品料,

    若为空惹一番忙。

    钟声敲破邯郸景,

    仍旧残灯照半床。

    ——《梦》

    夜来欹枕细思量,

    独对残灯漏转长。

    深虑鬓毛随世白,

    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

    我要生前做一场。

    名不显时心不朽,

    再挑灯火看文章!

    ——《夜读》

    显然,他,是带着深深的遗憾走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寅:心里苦,你就别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jw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