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华山论道
分享(十三)应该这样读书

分享(十三)应该这样读书

作者: 暖心甜妹纸 | 来源:发表于2018-04-06 23:12 被阅读0次
分享(十三)应该这样读书

推荐《清醒思考的艺术》

《清醒思考的艺术》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做到完全的理智是不可能的,因此如同作者所说把这份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提到的52点作为一份行动检查清单,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配合清单进行检查。运用到生活中去才是看书学习的真正目的。

1、幸存偏误——为什么你该去逛逛墓地幸存偏误里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你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 媒体没兴趣去刨挖失败者的墓地,这事也不归他们负责。这意味着要想缓解幸存偏误,你就得了解这些。 如果你本身就是"幸存者"的一分子,幸存偏误就非常麻烦了。哪怕你的成功纯属偶然,你也会发现你与其他成功者的共同点,并将它们诠释为“成功因素”。不过在逛失败者(人员、公司等)的墓地时你会发现,这些人经常也运用了他们以为的"成功因素"。 幸存偏误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哈佛是好大学还是烂大学?我们不清楚 他们之所以成为出色的游泳选手,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身材。他们的身躯是一种选挥标准,而不是他们运动的结果。 因此这又是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将选择标准与结果搞混淆了。

3、过度自信效应——你为什么会系统性地高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过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生而有之的。 (1)不存在相反的不够自信效应。(2)过度自信效应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显——女人较少高估自己。(3)不仅乐观者会受到过度自信效应的影响,就连自称悲观的人也会高估自己一一只不过高佑的幅度要少些罢了。 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些地判断形势。

4、从众心理——就算有数百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从众心理(有时被含糊地称为随大溜)是指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换言之,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这个想法就更加正确一一这当然是荒谬的。 从众心理是仅次于股市泡沫和股市恐慌的恶魔。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过去的进化过程证明了这一行为是生存良策。 广告会有计划地充分利用我们拥有从众心理的弱点。当消费者的选择漫无头绪时(汽车品牌、洗涤剂、美容产品等的数量多得无法全面掌握,它们都没有明显的优缺点),在“你我”这样的人们出现的地方,它最有效。

5、纠缠于沉没成本——你为什么应该忽视过去每个决定,不管是私人的还是业务上的,始终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我们的设想,有可能兑现,也有可能落空。任何时候我们都可能离开选取的小道,并承担后果,比如中断项目。这种不确定情形下的权衡是理性行为。然而,在我们已经投入特 别多的时间、金钱、能量、爱等因素之后,沉没成本令人难以放手、难以蒋怀。于是已经投资的钱就成了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观来看坚持下去毫无意义。 为什么会有这种荒谬行为呢?因为人类想努力表现得坚韧,坚韧是我们发出的可信信号。我们害怕矛盾。如果我们决定中断一个项目。

6、互惠偏误——你为什么不该让别人请你喝饮料 互惠古来奋之。它的基本含义是“我帮你,你帮我。”我们发现那些食物总量变化很大的动物之间都存在互惠。互惠是风险管理;没奋互惠,人类——还有无数种动物一一早就灭绝了。

7、确认偏误之一——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你要格外小心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句话说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因此被称作反驳证据,不过它缺少合适的德语表达)的新信息。这是危险的。赫膏黎说过“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但我们恰恰是这么做的。 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更仔细地倾听是值得的。它的背后经常隐藏着很普通的反驳证据。 他的同学只想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对的,而他试图证明他的理论是错的——有意识地寻找反驳证据。

8、确认偏误之二——干掉你的宠儿 没有假设不行,可一种理论越是模糊。确认偏误就越强。 占星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行事原则也是一样。他们的说法如此含糊,它们像磁铁一样吸引证明,例如“接下来的几星期你会经历悲伤的瞬间”、“中期看,美元存在贬值压力”。什么叫作中期?什么是贬值压力? 宗教信念和哲学信念因其含糊性更是确认偏误的杰出温床,它在这里疯狂地滋生。信徒们一步步看到神存在的证明。神不直接现身——除了向抄漠里和偏僻山村里的文盲现身,从不出现在法兰克福或纽约这样的都市里一一这表明确认偏误是多么强大,就连最有力的异议也被过滤掉了。 成功指南和生活援助手册也是按照这个原则撰写的。摆上台面的都是最无聊的理论,比如“冥想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聪明的作者当然有大量例子证明这理论。相反,寻找反驳证据则是徒劳,即寻找那些未冥想而幸福的人和虽冥想却不幸福的人。有多少读者上了这种图书的当啊,真是可悲。 请你与确认偏误作斗争。请你写下你的信条一一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预防措施、节食、成功策略的,然后寻找反驳证据。干掉自己最心爱的理论,这是一桩艰苦的工作,但作为聪明人士。你不会躲避的。

9、权威偏误——你为什么该藐视权威 经常可以证明,权威也会出错。出错是人类的通病,但重要的是,面对权威我们会将独立思考调低一级。面对专家意见时我们往往会比面对其他意见粗心许多。还有,我们会服从权威,哪怕是在理性或道德上毫无意义的地方。这就是权威偏误。 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一位专家,我都会设法向他挑战。请你也这么做。你对权威的批判性越强,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10、对比效应——你为什么最好别找模特儿等级的朋友一起出门 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我们很难作出绝对的判断。对比效应是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 没有对比效应,就完全无法想象打折生意。一种从100欧元降到70欧元的产品,会显得比一直就卖70欧元的产品更便宜。而事实上最初的价格根本无关紧要。

11、现成偏误——你为什么宁可用一张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 现成偏误是指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由干现成偏误,我们的脑子里总有一张错误的风险卡。于是我们系统性地高估了因飞机坠毁、汽车事故或谋杀而遇难的风险。我们低估了因为糖尿病或胃癌这样不太能引起轰动的方式死亡的风险。炸弹袭击要比我们认为的少得多,抑郁症则要常见得多。壮观、华丽或大声的一切,我们都高估了它们出现的概率。而无声、无形的一切,我们都低估了它们出现的概率。因为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接受壮观、华丽或大声的东西。我们的大脑是剧本式思维的,而不是量化思维的。 某种东西重复出现,我们的大脑就很容易重新提取它。它并不一定是真的。 这就好像你身在一座没有地图的陌生城市里,但你口袋里有另一座城市的地图,于是你就使用了那张地图。你宁可用一张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 请与跟你想法不同的人合作,跟那些与你拥有截然不同经验的人合作。因为你独自战胜不了现成偏误。

12、“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如果有人建议你选择一条“先经历痛苦的道路”,你应该敲响警钟 "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是确认偏误的一种变体。使用这个花招大大有利于一个对专业一窍不通或对事情没有把握的专业人员。如果情况继续走下坡路,就证明了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如果情况意外地回升了,客户开心,专业人员则可以将好转归功于他的能力。不管怎样——他总是对的。 宗教为这一策略的成功提供了最好的证据。据说,在天堂降临地球之前,世界必须毁灭。灾难、大洪荒、火灾、死亡一一它们必然会发生。信徒们会认为情形的任何恶化都是证明了预言,而每一好转都是上天的馈赠。

13、故事偏误——为什么就连真实的故事也是骗局 我们理解了,为什么铁幕必须降临(冷战开始)。或《哈利波特》为什么会成为畅销书。我们叫作“理解”的东西,当时当然没有人理解过。根本没有人能够理解。"意义"是我们事后虚构的。因此故事是个值得怀疑的东西一一可看样子我们不能没有故事。为什么不能?不清楚。清楚的是,在开始科学思维之前,人们先是通过故事解释世界的。神学比哲学更古老。故事偏误是指用故事扭曲和简化现实,它们排斥不合适编进故事的一切。 所有这些重要问题的麻烦是:不适合将它们编进一则故事里。我们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听抽象事实。这是一种不幸,因为为了不重要的方面,重要方面被忽视了。(这同时也是一种幸运,否则就只有非小说类图书,而没有小说了。) 讲述一则故事的广告,比理性地罗列产品优点的广告效果更好。事实上,产品的故事只是附带物,可我们的大脑不是这样运转的。 自传到世界大事一一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我们这样做是在扭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应对方法: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请你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14、事后诸葛亮偏误——你为什么应该写日记 事后诸葛亮偏误绝对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为"我早知道现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事后诸葛亮偏误为什么这么危险呢?因为它让我们相信自己是很好的预言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会导致我们傲慢,误导我们作出错误的决定。

15、司机的知识——你为什么不可以把新闻播音员说的话当真 查理•芒格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真知识,来自那些投入大量时间和思考以获得知识的人们;另一种就是司机的知识,按芒格故事里的意思,司机是指那些装得好像他们知道的人。他们会模仿别人表演。他们也可能拥有动听的声音或具有说服力的形象。但他们传播的知识是空洞的,他们高谈阔论地挥霍着华丽词汇。 巴菲特的生活信条是“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线在哪里。”查理。芒格重复说"你必须找出自己的才能在哪里。我几乎可以向你保证,如果你必须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外碰运气,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非常糟糕。" 请你不要信任司机的知识。请你不要将公司新闻发言人、爱出风头的人、新闻播音员、唠叨鬼、花言巧语者、爱说闲话的人与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摘混。你怎么能区分出来呢?这里有个明确的信号。真正有知识的人知道他们知道什么,也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这类人一旦来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就说"我不知道"。他这么说时不会觉得难为情,甚至还会带着一定的骄傲。而从"司机们'那儿,你别的什么话都能听到。就是听不到这一句。

16、控制错觉——你实际控制的少于你以为的 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 错觉本身足够提高人们承受疼痛的极限。能够稍许影响自己命运的错觉能够让犯人有勇气活下去。 承认世界经济是个基本上无法操纵的系统,对所有参与者都是无法忍受的。

17、激励过敏倾向——你为什么不该按实际开销付钱给你的律师 人们会对激励机制做出反应。这不奇怪。人都会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令人吃惊的是两个次要方面:第一,一旦有激励加入游戏或改变了激励,人们就会迅速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行为。第二,人们是对激励做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做出反应。 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我保证,你可以这样解释90%的行为。激情、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或恶意最多占到10%。

18、回归均值——医生、顾问、教练及心理治疗师的作用令人怀疑 极端成绩与不太极端的成绩总是来回交替。 忽视回归均值,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老师(或经理)会得出结论,处罚比夸奖更有效。因为通常考试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会受到夸奖,最差的则会遭到处罚。而在下次考试中一一纯随机地一一可能就会是另一些学生处于成绩最高和最低的位置。老师因此得出结论处罚有效,夸奖有害。这当然是个谬论。 当你听到诸如“我病了,去看医生,现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医生帮助了我”或“这一年公司业绩很糟糕,我们请了个顾问回来,现在业绩恢复正常了”的话时,很有可能就是回归均值在起作用。

19、公地悲剧——为什么理性的人不去诉诸理性 公地的真实意义是一处公共场所。希望通过教育、启蒙、信息宣传、呼吁“社会责任感”。 如果有人真想解决公地问题,只有两种可能: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 凡好处归个人而成本由集体承担的地方,就潜伏着公地悲剧。 这个悲剧只有当群体超出100人左右、我们到达了系统再生能力的极限时才会出现。显然,我们将越来越多地遇到这个问题。 公地悲剧本是亚当斯密的"无形的手"的对立面。特殊情形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并不能指向最佳效果一一而是恰恰相反。 有些人会特别重视他们的行为对人类和经济体系的影响,但在这种自我负责基础上制定政策是盲目的。我们不可以指望人类的道德理性。

20、结果偏误——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 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这种思维错误又名史学家错误。 要判断决定的好坏,必须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过滤掉我们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 抽样试验的范围太小,结果相应地说明不了什么。也就是说,你要分析过程而不是结果。 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细研究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21、选择的悖论——为什么更多反而是更少 选择多是进步的标尺,有所选择是将我们与计划经济和石器时代区分开的东西。是的,有所选择令人幸福。但这也有一个“度”,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专业术语称之为选择的悖论。 原因有三:第一,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第二,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第三,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选择越多,你在选择后就越没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满。 请你在端详面前的选项之前,仔细考虑你想要什么。请你写下你的标准,并务必遵守它们。你要明白,你永远作不出完美的选择。要想作出在事后看来无懈可击的选择是非理性的,因为事情的发展永远有无数种可能性。你就满足于一个适合你的“好答案”吧。是的,在生活伴侣这件事上也是如此。只有最好的才适合你吗?在存在无限选择的年代,情况恰恰相反: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22、讨喜偏误——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 讨喜偏误很容易理解,可我们却一再犯这个错误。它是指某人越讨喜,我们就越倾向于从这个人那儿买东西或者帮助他。 什么叫讨喜?科学家列出了一系列因素。我们会觉得一个人讨喜,如果他(1)外表有吸引力;(2)在出身、个性和兴趣上与我们相似;(3)他觉得我们讨人喜欢。这三个因素是依次排列的。 "复制"是销售的标准技巧。销售者设法复制对方的手势、语言和表情。如果买方语速特别慢。声音特别低、经常抓挠额头,卖方也同样又慢又低地讲话。

23、禀赋效应——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 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让我们放弃要比让我们囤积难得多。这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在房子里堆满废物,也说明了为什么邮票、手表或艺术品的爱好者很少将他们的收藏拿出来交换或出售。 令人吃惊的是,禀赋效应不仅神化了我们已经拥有的财产,甚至神化了我们可能会拥有的财产。 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宇宙”临时留给你的某种东西。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

24、奇迹——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这是种未知力量的作用,他称之为同步性。 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团体迷思——共识为什么有可能是危险的 团体迷恩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团体迷恩是从众心理的一种特殊情况。 一个智囊团的成员通过建立错觉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团体精神”。这些错觉之一就是无限的信任:“假如我们的领袖和团体坚信计划可行,幸运就会站在我们这一边。”然后出现意见一致的错觉:“如果其他人意见一致,我的异议一定是错误的。”还有,人们不想做个有可能破坏统一意见的扫兴的家伙。毕竟你会为自己属于一个团体而高兴,异议则有可能意味着被隔离在团体之外。 如果你是一个智囊团的成员,无论何时,你都要讲出你的看法——哪怕这看法不是很中听。你要仔细考虑没有讲出的意见,必要时要甘冒被隔离在温暖团体之外的风险。如果你领导着一支团队,请你指定某人唱反调。他将不是团队里最受欢迎的人,但也许是最重要的人。

26、忽视概率偏误——累计奖金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我们是对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 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须计算。在概率公开的地方——像彩票——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风险很难估计,但又是躲也躲不过的。

27、零风险偏误——你为什么会为零风险支付过多 显然,我们只信任零风险。它就像灯光吸引蚊子一样吸引我们,我们常愿意投资过多的钱,就为了彻底消除微小的剩余风险。几乎在所有情况下,人们本来都能更好地投资这笔钱,更显著地降低另一种风险。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零风险偏误。 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研究表明,无论是中了百万彩票还是半身瘫痪都不会长期改变你的满意程度,不管发生什么事。快乐的人照样快乐,不快乐的人依旧不快乐。

28、稀少性谬误——为什么饼干越少越好吃 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请你仅按价格和作用判断一样东西。你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是否有哪位"伦敦来的医生"也想要它。

29、忽视基本概率——当你在怀俄明州听到马蹄声、见到黑白条纹时 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科学里称这种思维错误为忽视基本概率。忽视基本概率是最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

30、赌徒谬误——为什么没有一种平衡命运的力量 人们相信命运具有一种平衡力量。这就是常说的赌徒谬误,但独立事件不存在平衡的力量。 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一一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31、锚定效应——数字轮盘如何搞得我们晕头转向 每当我们进行估计时一一莱茵河的长度、俄罗斯的人口密度、法国的核电厂数量我们都会使用锚定效应。我们选取某种熟悉的东西,大胆地从那里闯入陌生地。 愚蠢的是,我们也会将锚定在根本站不住脚的地方。 现实生活中,锚定效应随处可见。科学证明,如果老师知道一位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就会影响他给学生的新论文打分。在这里,过去的成绩起了锚定的作用。

32、归纳法——如何把别人的钱弄进自己的口袋 我们大家都有由观察个体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的倾向。 一次例外就足以彻底否定一条经过上干次证明的理论。 以我们存在的事实来说明将来我们也会存在,这是一个严重的思维错误——估计是最严重的。

33、规避损失——为什么凶恶的面孔比友善的面孔更容易引起我们注意 我们估计损失要比我们估计收益多得多,这不足为奇。如果你损失了100欧元,你消耗的快乐感要大于我送你100欧元让你获得的快乐感。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科学里称之为规避损失。 如果你想说服某人,请不要用可能的收益做论据,而要说他这样做可以规避一种可能的损失。 人们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要比获得某种同等价值的东西的想法强烈。 我们无法改变:恶比善更有影响力。我们对不利东西的反应要比对有利东西的反应敏感。走在大街上,一张凶恶的脸要比张友善的脸更容易引起我们注意。恶行要比善行更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当然也有例外:在事关我们自己的时候。

34、社会性懈怠——团队为什么会使人懒惰 社会性懈怠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团队中个人的效率无法直接看到,而是与团队融合在一起的。 社会性懈怠是一种我们让自己亏欠所有人的欺骗形式。这一欺骗大多不是故意的,而是不知不觉地发生的——就像马拉车一样。 一同拉根绳子的人越多,个人的贡献就越低,这并不令人吃惊。令人吃惊的是它没有降到零。为什么不是完全懈怠?因为零效率会引起注意一一继而会带来后果,如被逐出群体或损坏名誉。我们能细腻地感觉到,懈怠到什么程度不会被看出来。 社会性懈怠不仅出现在体能效率方面,我们在精神上也会懈怠,比如开会的时候。团队越大,我们个人参与的程度就越小——一定大小的团队,当效率达到一个水平时,就不会继续下降了。此时一支团队有20人还是100人,再也无关紧要,它已达到了最大的懒惰度。 在团队里我们不仅会克制我们的效率,还会克制我们的责任。谁也不想对成绩差负责。 每个董事会或管理团队里都较少有提出异议的人员。大家都躲在团队决议背后,专业术语称之为责任扩散效应。出于同样的原因,团队有甘冒比个人更大风险的倾向。人们称这一效应为风险分摊。事实证明,因队讨论会导致作出比人们独自作决定时更冒险的决定。因为大家都会想“一旦出事,不是我一个人承担责任。” 人们在团队里的行为不同于单独一人的时候(否则就不存在团队了)。可以通过尽可能彰显个人效率,来缓和团队的弊病。

35、指数增长——一张对折的纸为什么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当事关增长率时,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你的感觉是没有用的——请你承认这一点。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计算器。或者,在增长率小时,就使用计算倍增时间的诀窍。

36、赢家的诅咒——你愿意为100欧元支付多少钱? 赢家的诅咒是指拍卖的赢家大多是事实上的输家。拍卖时的最高报价经常是系统性地过高——除非出价者拥有信息优势。 上市是被支付了过高价格的拍卖。当公司购买其他公司时——所谓的企业并购——主要就是赢家的诅咒在插手。所有的公司并购都在不止半地毁灭价值,这意味着,购买它们一点儿也不值得。 那我们什么会沦为赢家的i且咒的受害者呢?方面,因为一种货物的真实价值是不确定的。出价方越多,很价过高的概率就越大。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想排挤竞争对手。 请你记住沃伦巴菲特的建议"干万不要参与拍卖。"做不到?你是在一个无法躲开拍卖的行业工作?那你就确定一个最高价,从中扣除20%支付赢家的诅咒效应。请你将这个数字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坚决遵守它。

37、基本特征谬误——千万别问一位作家他的小说是不是自传 在报刊编辑部有一条规矩“每个故事都要有人物”。基本特征谬误是指,系统性地高估人的影响,在解释某些东西时低估情境因素。 不管戏剧多么让我们着迷,舞台上的人绝非孤立的,他们的表演离不开一个个情景。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戏剧,就请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关注他们的表演或舞蹈。

38、错误的因果关系——你为什么不该相信仙鹤送子 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一一就像仙鹤和婴儿一样。

39、光环效应——长相好的人为什么容易事业有成 光环效应是指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 我们由容易得到的或特别明显的因素,比如一家企业的经济发展形势,自动推论到更难查明的特性,比如管理质量或发展战略。于是,我们倾向于认为一家声誉良好的制造商的产品质量更好,虽然没有客观理由证明此事。 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在近100年前发现了光环效应。如果某人的某个方面(比如美貌、社会地位、年龄)造成了正面或负面的印象,那么它将"普照"其他的一切,从而过度影响其总体印象。 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因此你要看仔细。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40、替代途径——恭喜你赢了俄罗斯轮盘赌 替代途径是指,所有同样可能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情。 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比起你通过无惊险的平凡途径获得的成功,别拿通过冒险的替代途径获得的成功太当真。蒙田怎么说来着,“我的生命充满不幸一一这些不幸大多没有发生。”

41、预测的错觉——水晶球如何歪曲了你的目光 “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哈佛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恩写道。 专家不必为错误预测付出代价——无论是以金钱损失还是以失去好名声的形式。换句话说,社会给了这些人不受约束的预测的权利。 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我为此训练出了一种条件反射——我会对每个预测报以一笑,以此去除它的装腔作势,随后我会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位专家的预测有何约束机制?假如他是雇员,如果他不断出错,他会失去他的工作吗?或者他只是一个自封的预测大师,靠图书和报告增加他的收入?第二,这位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有多高?他在过去5年里作过多少预测?其中有多少应验了,有多少落空了?我希望媒体在发布所有预测时,一同公布被误以为是大师的人们的成绩证明。

42、关联谬误——有说服力的故事为什么会误导人 我们为什么会掉进关联谬误的陷阱呢?因为我们会直觉地理解"和谐的"或"可信的"故事。 卡尼曼由此认为,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只可惜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论。 请你忘记"左半脑和右半脑"的说法吧,更重要的是直觉思维和有意识的思维之间的区别。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43、框架效应——言为心声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 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我们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的规则。 你要意识到,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每个事实——不管你是从位朋友那儿听到的,还是在一份严肃的报刊上读到的一一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44、行动偏误——为什么不行动光等待是种痛苦 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特别是在遇到新情形或不明情形时,就会发生行动偏误。 为什么会有行动偏误?在一个狩猎采野果的环境中,行动比思考价值大得多。在过去,闪电式反应关乎生死存亡,思考则可能会致命。如果我们的祖先看到森林边缘出现一个看上去像是剑齿虎的影子,他们不会像罗丹的"思想者"那样坐到一块石头上。去进行分类学思考。他们会逃跑,而且是拔腿就跑。我们全都是这些迅速反应者的后代,他们宁可不必要地多逃跑一次。但我们今天的世界与过去不同——与行动相比,今天的世界奖励深刻的思考。这一转向让我们很难适应。 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他们的房间里。”帕斯卡尔就曾经这么写道。在他的书房里。

45、不作为偏误——为什么你不是答案就是问题 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 行动偏误是不作为偏误的反面吗?不完全是。当形势不明、矛盾、看不透时,行动偏误就会插手了。此时我们倾向于做无用功,哪怕没有这么做的合理理由。而不作为偏误的形势大多是一目了然的:今天的行为可以防止未来的损害,但防止损害对我们的激励并不强。 如果你不解决问题。那你等于就是在延续问题、加重问题。当然你就成了问题的一部分。

46、自利偏误——你为什么从不自责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科学证明,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对自己为伴侣关系正常运转所作贡献的评价都高于50%。

47、享乐适应性——你为什么应该缩短上班路程 享乐适应症:我们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 我们也会系统性地高估负面情绪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当一段恋情破裂时,世界就崩溃了。受尽折磨者坚信,他们永远不会再感觉到哪怕一丝幸福了一一但平均3个月之后他们就又快活起来了。 这里有一些科学的建议:(1)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例如往返交通、噪音、慢性疲累等(2)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红、中彩票、得金奖等(3)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请你做你最爱做的事情一一哪怕你要付出部分收入。请你为友谊投资。对于女人,隆胸具有长期的幸福效应;对于男人,则是升职一一不过,只有当男人不与此同时更换对比群体时才会感到幸福。

48、自我选择偏误——请不要惊讶有你存在 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我的男性朋友经常抱怨说他们公司里女性太少,我的女性朋友则经常抱怨在她们公司里工作的男性太少。这与倒霉毫无关系,因为抱怨者是样品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男人在一个以男性居多的行业里工作的概率都很高。女人也一样。

49、联想的偏误——为什么经验有时让人变蠢 联想偏误:将相互毫无关系的事件联系到一起的倾向。 联想偏误会影响我们作决定的质量。比如,我们倾向于不喜欢送来坏消息的人。英语里称这种现象为"斩来使综合征“(Shoot the Messenger Syndrome)”。

50、新手的运气——假如开始时一切顺利,请务必多加小心 联想偏误的一种特殊情况错误地与从前的成功建立联系。 从哪一刻开始就不再是新手的运气,而是天才呢?没有明确的分界,但有两条线索。第一,如果你长期比其他人成功,你可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可能起到作用,但你绝不能过于自信、自满。第二,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纯粹的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51、认知失调——你如何撒点小谎,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狐狸有3种方式可以缓和这恼人的矛盾(失调),(1)它最终还是想办法搞到了葡萄,(2)它承认自己的能力不够,搞不到葡萄,(3)事后作出别的解释。最后一种情况人们称之为认知失调。

52、双曲贴现——及时行乐——但请只限于星期天 双曲贴现: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 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动物不愿意为在将来得到更多奖励而于今天放弃一种奖励。 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我们越能控制我们的冲动,我们就越能成功地规避这一错误。我们对我们的冲动控制越小——比如在酒精的影响下一一我们就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及时行乐是个好主意——如果每星期一次的话。但天天享受,好像每天都是末日似的,却是不明智的。

PS:本人有电子版,想读又找不到资源的小伙们可以在文字下留言回复书名,我发送给你。

相关文章

  • 分享(十三)应该这样读书

    推荐《清醒思考的艺术》 《清醒思考的艺术》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做到完全的理智是不可能的,因此如同作者所说把这份清醒思...

  • 分享(十五)读书应该这样读

    一本书 :最后一个匈奴 1,名家点评 建群兄的《最后一个匈奴》取得了大成功,我在他的文化衫上写上“匈奴”这两个字,...

  • 读书,应该这样

    最近真的是有些焦虑,输出都有点没有方向了。确切的说是素材库用尽了,每次文章的素材想半天都想不出来。 真是奇怪,我每...

  • 读书应该这样

    以前读书的时候,只是简单的看过一遍,追求看书的数量。但真的想回忆书里面写的内容,总是模模糊糊。有的时候一合上书,甚...

  • 每周读书总结

    读书总结第十三周 时间:7.24-7.30 数量:个人分享9篇 朋友圈分享2 主题: 项目沟通管理 【读书总结】 ...

  • 读书应该这样读

    浣溪沙 记读书有感 北木南枝凤凰栖,鲲鹏扶摇冲千里,骐骥一跃谁可追? 破釜沉舟击流水,囊萤映雪日月辉,壮士去兮不须归。

  • 我应该这样读书

    0 最近我在反复阅读《洋葱阅读法》,也重温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很多方法我都能做到倒背如流。今天我不想谈方法...

  • 2022年8月1日

    【读书卡】 孔子经常跟弟子们谈论志向。有的弟子谈分享,有的弟子谈修养,孔子谈责任与信任。这样的志向分享非常好,应该...

  • SFBT对创伤经验的诠释

    甘德礼( SFBT创伤经验的诠释)持续原创分享第513天,挑战光山心协读书分享365天第一百四十三天 读书摘抄: ...

  • 原来我们应该这样读书

    今天去参加读书会的线下活动。一个书友分享自己从拆书帮学习来的读书法。 其实当这个活动主题发出的时候,我就预感应该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享(十三)应该这样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ke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