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四十再来看这类文学名著,感受和年轻时完全不同。彼时更看重情节的精彩,文笔的优美;关注细节如何描写,人物怎样刻画、形象如何生动、故事如何曲折;今日读来,思维不由自主地停留在社会与人性、政治与经济,历史的发展上面。
从价值观来说,随意、大胆、公开地情夫情妇的社会大环境,火枪手之间缺乏边界的、共产主义似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钱挥霍、无钱就四处蹭饭,以爱情的名义勾搭女人吃软饭是现代文明难以认同的。
小说的开头部分也显得沉闷、啰嗦,加以无处不在的、在我看来是荒唐可笑的“爱情”,实在不吸引人,抱着一种且看这位历史上的故事高手是如何讲故事的心态无可无不可地继续。故事真正吸引我的是后半部分,情节的精彩自不必说,引发我思考的是骑士精神与现代契约社会之间的关系。
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时代,时间段处在英法百年战争和中世纪之后,法国大革命之前,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具体来说是以1627年的拉罗歇尔围城为故事的背景。
故事中的这群骑士,以现代主流伦理价值观来说,确实是够荒唐的,特别在他们面对和利用女人的时候。尽管“天主”二字是时时脱口而出,但对女人撒起谎来可是毫不嘴软,结伙打秋风、蹭朋友也是家常便饭。但他们无比看重贵族的荣誉,若是以“贵族”和“荣誉”发的誓,就会切实执行,甚至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打仗也是贵族们冲在前面,而非让手下的仆从打前锋,性命在他们眼中,和贵族的荣誉相比还真是微不足道——“好死不如赖活着”在那儿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贵族之间也会真诚地相信基于“贵族的荣誉”说出的话、发出的誓,相信对方会履行诺言。突然觉得,这和现代西方社会的高诚信、重诺言、守信用是一脉相承的。这样一种信守诺言的社会氛围是如何建成的呢?中国有过这样的时间吗?
或者,春秋战国时代也曾有过这样一种贵族精神吧!只是,“为荣誉而战”的贵族精神基础是“封建制”,自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的封建制土崩瓦解,高度集权、高度稳定的专制极权社会确立,没有贵族的立锥之地,又谈何贵族精神?那群曾驾着战车四处征战,有涵养、重荣誉的贵族武士没能幸存下来。后来只有少量的游侠,但仅为个体行为,更谈不上贵族,也没有形成如同欧洲、日本等地域和国家的整个社会文化一部分的贵族和贵族精神。
通常以为,骑士精神是欧洲中世纪上层社会的产物,《三个火枪手》故事发生的时候中世纪已经结束。但纵观欧洲历史,这种视荣誉高过生命的贵族精神并非始于中世纪,古代欧洲的文化就有这样的内涵,苏格拉底令死不越狱,塞内加从容赴死,阿基米德之死等等,他们的死和中国古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有本质上的不同,为了荣誉的赴死有更多的平等和尊严而非权力之下的被迫。
为何这种精神产生于欧洲而非中国?这个话题就真的太大了,历史当然有偶然性,但和所处地理环境和这种地理环境对社会结构以及文化的形成影响也很大,那真是一个大课题!
写到这儿,想到把这类《文学名著》作为小学初中生的必读书目还真是未必合适,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未必能够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外延,特别当下功课压力过重,严重缺乏自主时间用于大量阅读就更是如此。女儿去年读《简爱》就直言情节能懂,但感觉到还有许多东西没能真正读懂。的确,要读懂这类书,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宗教、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
不过,从另一方面读,读这样的书肯定比言情小说好得多,即使是只看懂情节。留下印象,经历人生之后若有机会重读,自能懂得更多。同时,这也是接触西方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渠道,到底比专业著作易懂,还是看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习俗,形成多元价值观的渠道之一。
几天前,追星的女儿说她看到明星们的故事,发现流行音乐做得好的人往往都有深厚的西方古典音乐的知识储备,她的结论是:即使是想把流行音乐做好,也要学好西方古典音乐。其实何止音乐?文学一样的,同样离不开西方、或者说不止西方,应该是世界文学带来的营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