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2000年后,遵元音老人嘱咐,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佛教要人们不要着相,不但不要着世间相,就是所谓的出世间相,也是不可以执着的。这是因为,无论是世间相,还是出世间相,都是生灭变迁的。《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就是说,无论是世间相,还是出世间相,都属于现象,都是生灭变迁的,也是虚妄不实的。既然是虚妄不实的,又怎么能够抓得住它呢?抓一个根本就抓不住的东西,那就不是智慧。所以佛家说“随缘运用,用过即休”,“事来则应,过去不留”。
人们执着于金钱名利,心里天天想着它,乃至于梦里也想着它,所以,金钱名利也就把这个人给捆住了。人执着于是非美丑,时时纠缠于这些幻相上,所以,是非美丑也就把这个人给捆住了。如果我们以清净之心来对待金钱名利,那么,金钱名利也就不再是我们的心灵的累赘,反而成了我们的有力工具。如果我们以清净之心来明察是非美丑,那么,是非美丑也就不再是我们的心灵的累赘,反而成了我们心中的清净法相。
佛教并不是要消灭人们的主观现象与客观现象,而是要人们立足于“清净的本位”,随缘无住地运用这些现象。如果我们能够立足于“清净的本位”来感受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中的一切现象,也就再也不是我们的心灵的累赘,反而成了我们心中的清净法相。
人们所面对着的事物,是依照当事人的心灵而转化的,譬如我们以烦恼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则无不涂上烦恼的色彩,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见什么都烦”。同样,如果我们以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则无不涂上快乐的色彩,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见什么都高兴”。只要我们不着相,不自碍,我们的生活就是流畅无碍的。
《金刚经》上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众生十分地着相,他执着于我相,人相,乃至于那些修道的人,执着于长生不老,执着于另一个世界,其实,这都是着相,这都是吐丝自缠。所有的现象,本来就是生生灭灭的,人们把自己寄托在这些生生灭灭的现象之上,终究还是靠不住的。既然现象是生生灭灭的,那么,我们就还它个生生灭灭,不要强求永恒存在。只有生生不息,灭灭不已,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
不可执着于世间相,是否也可以不执着于出世间相呢?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如果是一个大彻大悟了人,他是用不着执着于出世间相的。这是因为,在他的那个境界上,万法平等,世间相与出世间相,根本就是一样的。就象六祖慧能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48册,第351页下。)兔子头上本来就没有犄角,世间之外本来就没有出世间。所谓世间,是对愚迷境界的象征性比喻。所谓出世间,是对智慧解脱的象征性比喻。由世间到出世间,根本就不用不着从这里跑到那里,而是心灵上的转变,所以说,出世间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当下的觉悟。
第二,如果是还没有大彻大悟的人,他是不可能没有执着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一个人执着于世间相,这无疑是一种执着。如果告诉他:不要执着于世间相。如果他真的肯这样做的话,其实,他这也是一种执着。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这时的他,正在执着于一个“不执着”。执着于一个“不执着”,其实,也是一种执着。佛教里把这种执着于“不执着”的“执着”,叫做“法执”。既然是人们不可能没有执着,所以,佛教就针对人们的执着,想出种种办法,化解人们的执着。就象一位智者,看到一帮不懂事的孩童,在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玩耍。如何才能让这些孩子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呢?于是,大彻大悟的智者,就对着孩子们说,我这里有世界上最好的玩具,有羊车,鹿车,还有白牛车,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更好的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快过来,我把这些玩具全都送给你们。孩子们听了这话,迅速地放下了手中的劣等的玩具,跑到了智者的身边,各自获得了他们所需的玩具,同时,也离开了那个危险的地方。人们执着于世间的这些玩具,为了这些玩具,彼此展开残酷的争夺。自己心爱的玩具,一会儿被人夺去,一会儿又重新夺回。人生的或喜或悲,总是被这些玩具的得失而控制着。人生几十年,就在这样的争夺抢斗中昏昏度过,到头来只落得个心灵上的伤痕累累。除此之外,更无所得。
如果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不但世间法不可执着,即使出世间法也不可执着。很多学佛的人,他们已经不再执着于世间法,然而,他们却非常地执着于出世间法。有人侵占他的钱财,他或许不会在乎,然而,若有人违背了他所认可的佛法,他的心中便会生起不快。这种不快,或许只是一闪念,就被当事人化解掉了。虽然这种不快,只在一闪念之间,但是,这种不快的背后,依然还是有着对佛法的执着。若不然的话,又为什么会生出那一闪而过的不快呢?虽然这种执着,超出了世俗的执着,然而,只要有这种执着,就不能算作是圆满无碍的大智慧。
为了破除人们对佛法的执着,为了打开人们的般若智慧,禅宗常常运用看似“谤佛毁法”的方法,破除人们对佛法的执着,使人们达到“万法平等的大智慧境界”。
禅宗史上,有一位叫丹霞天然的禅师,原本是一位儒者,他在赴京赶考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禅者。禅者问他:仁者,您要到哪里去啊?丹霞说:我去赶考选官。这位禅者说:选官怎么能比得上选佛呢?丹霞说:如果要参加选佛,我应该到那里去呢?这位禅者说:现在,江西出了一位大禅师,人称马祖道一,他那里是一个选佛的好地方,你可以到他那里去。于是,丹霞就来到了马祖的道场。马祖看了看他,然后对他说:南岳山上,有一位叫石头希迁的禅师,他是你的老师,你去拜访他吧。丹霞来到了南岳山,见到了石头禅师。石头禅师看了看他,然后对他说:你到后面干活去吧。就这样,丹霞在这里住了三年。忽然有一天,石头禅师对大众说:明天都来佛殿集合,除佛殿前的杂草。到了第二天,大众都来到了佛殿,准备除佛殿前的杂草。唯独丹霞,只端着一盆水,来到石头禅师面前跪下。石头一见,笑一笑,就给丹霞剃了发,使丹霞正式地做了和尚。紧接着,石头禅师又给丹霞说戒法,丹霞掩耳而出。(《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大正藏》51册,第310页中—下。)
丹霞禅师又来到了马祖的道场。丹霞还未拜谒马祖,首先就来到了僧堂。在僧堂里,有一尊圣僧的塑像。丹霞禅师进入僧堂之后,骑在了这尊塑像的脖颈上。丹霞的举动,可把守堂的和尚吓坏了。于是,赶快把这件事告诉了马祖。马祖来到了僧堂,看了看骑坐在塑像上的丹霞,一幅超然之相,知道他已经悟了道。于是,就对丹霞说:我子天然。丹霞便下来,向马祖顶礼道:感谢大师赐我法号。因此,名丹霞天然禅师。(《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大正藏》51册,第310页下。)
从宗教形式上而论,丹霞禅师骑在圣僧的塑像上,这是很不得了的事。然而,对于已悟道的人来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佛相人相,圣相凡相,一切平等,无有二样。大彻大悟的人,绝对不会再有“爱圣憎凡的心”,绝对不会再有“欣上厌下的心”。如果一个人学佛,学到了最后,真地大彻大悟了,他是佛也不着,师也不着,就连这个“不着”也不着。着即受系缚,缚即成障碍,那就不是佛家所说的大智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