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70015/3f59b8ab2f992c5f.jpeg)
家乡书系列之二
一个人的坡山
文/李相文
因为一个人的随口吟哦,这座镇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枫林。
因为一个人的偶然造访,这座叫碧云的山从此更了名,叫坡山。
但我一直把这座高耸入云的枫林镇的坡山,称之为一个人的山。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十月,进士及第不久的杜牧,离开长安,外放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我一直有理由相信,那首著名的写景绝句《山行》,应该写在去九江的路上。见到满山满岭的红枫叶,诗人停下来小憩了一会,看漫山红透,层林如染,就吟出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到了宋代,这个枫树林立的地方,就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叫“枫林铺”。“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她,素面朝天,等待着与一个人的相遇。
元丰七年(1084年),那个宋代的全能才子苏轼,终于从荒凉的黄州突围了,迁到了临近京师的临汝。上任前,他去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弟弟苏辙。他先是从黄州沿富池口过江,来兴国州。在当地文人墨客的陪同下,游了银山寺、真如寺、儒学学宫、桃花尖等地。沿着古驿道直抵枫林铺。枫林铺位于江西边界,那儿有一座山,叫碧云山。《阳新县地名志》载:“北宋元丰年间,苏东坡由黄州赴筠州,经此(碧云山)登山游览,从此改名坡山。”
正因为这座山与宋代大才子苏东坡有着千丝万缕的纠缠,去坡山,就一直成为心中的久久萦绕的一个的梦。
暮春三月,江南惠风和畅,杂花生树。在这样的时候,和一群文朋诗友,相约去登临坡山,应该是非常惬意的选择。
车子从木港上高速直达枫林镇。在枫林镇政府新落成的办公楼里逗留了一阵子,就开始向坡山进发,仿佛是刻意要从现代的时尚里坠入到古典的幽梦中去。
车在一个叫坡山塘的村子里停下,就看到村后有一座高山突兀地横亘在视野里。找来村民相问,去坡山有路否?答曰:无路可走。还是一老人自告奋勇来当向导,拿来家里的大砍刀,说是要“逢山开路”,大家也就记起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来,走的人多了,也许会找着路的罢,奋力迈开双腿,向山上走去。
走过一口池塘,水碧绿清彻,望之生凉。往山上的路生满了几人高的芭茅草,不时有草叶打在脸上,辣辣地疼。在一片青翠的竹林,有人停下来拍照,那才露尖尖角的竹笋,引来不少人的惊喜。竹林深处,有几株墨绿色的棕榈树,在风中默立,仿佛思想者的身影。
山越往上越难走。有荆棘和横生的枝条不时缠住前进的脚步。老人用砍刀砍着,大家跟着往上挪动。在半山腰,大家看见了一株巨大的枫树,就停下来留影。突然有惊叫起来,前方的山坡上有红色的云朵浮在一片绿色里,非常的惹眼。原来是两个采茶的姑娘,她们哼着歌儿,在采着野生的山茶。我记起《兴国州志》里的记载,“里人于此造茶,名曰坡山凤髓”,当年,这坡山凤髓是碧云山的四宝之一,曾作为贡茶送到皇宫里去,也不知这荒山野岭中是否还保留着当年的茶树。
经过了三个多小时的爬行,我们终于登顶了。在山顶突出的两块累叠的巨石上,我们相对而立,大声喊叫,互为留影。往北眺望,山脚下是枫林新街,再往东,依稀看得见亚州最大的白酒基地劲牌酒厂的大片建筑包裹在一片浓绿里。那片绿色里有新种的几百个品种的枫树,许多是从加拿大进口过来,当前,枫林镇的山头路边,正遍植枫树。也许用不了十年,枫林镇会更名副其实,那比“二月花”更美的枫叶美景,定会让更多的旅游者叹为观止。
我们在山顶上找那个“仙人盆”,想沾点灵气,可是找了很久,也没找着。据传说,这山顶有一石盆,一丈见方,池水四时不涸。苏东坡游山写完《扫石壁歌》后,蹲下来在池中洗笔,一池清水顿时变黑。因此“仙人盆”又被人们称着“苏学士洗墨池”。那个村民“导游”告诉我们,那“仙人盆”是在对面的山头上,那半山腰还有一个洞,有个姓刘的读书人在此读书,有石桌石床石椅,他在这里苦读一年,一下山就中了一个进士,如囊中取物。我也记起来了,好像也曾读过这个传说,这个刘姓进士是明代大儒刘方回的后人,而这刘方回,与明后七子,阳新人吴智村人吴国伦有过诗歌的唱酬。
我们下得山来,在坡山塘村吃了中餐,又沿着苏东坡的足迹赶往古石田驿。据阳新县志的记载,畅游碧云山后,苏东坡沿着驿路向继续往筠州走,在枫林铺石田驿,天色已晚,便夜宿山民家中。翻开《东坡诗集》卷五,有一首诗《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记下了苏轼游坡山后的快乐的心情: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今天的古石田驿,已建设成别具特色的生态农庄和旅游景区。从一条弯弯的山间小路走进去,不长的时间,便豁然开朗,似乎来到了一处“桃花源”里。北面是郁郁葱葱的山,山脚下是一排排泥黄色的瓦屋,可供人食宿。门前挂着红灯笼,路边种着风景树。宽敞的水泥路面是霸气十足的停车场。南面有一大片荷塘,和百亩鱼池,远处山边层层的梯田,黄色的油茶花正灿烂着。到了夏天,“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美景想象起来,自有无穷的魅力让人身陷其中不可自拔。便想,要是能在这里隐居,做一个现代的“野人”,肯定会比东坡当年收获更多的快乐吧。
天色已夜,暮霭四合。西边的天空,是一片绚丽的云霞。回望坡山,她依然默立在远方,云遮雾障,风华绝代,看不清面目。当年那个宋代的才子,从他的坎坷的仕途中突围出来,注定与坡山有一场美丽的约会。在这里,他找到了前行的勇气与信心,饱蘸坡山的灵性与豪情,去书写他人生壮丽的诗篇。
一个人的坡山,让苏东坡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一个人的坡山,让现代人找到了古典的风情。
2013年4月19日于桃花泉,2016年1月20日改稿。
(计2235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