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上次我去参加一个线下读书沙龙,和一群爸爸妈妈一起看樊登读书会的读书视频《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一起交流育儿问题。
《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我是第一次听,这本书罗列了韩国、日本、中国、印度、犹太人、以色列、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学习方式,最后对东西方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东西方学习的基本差异。
最后,樊登引用了叔本华的一句话,结束了今天的讲书。
“天才和普通人的差别在于两者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普通人学习是将其当做自己出人头地和解决衣食住行问题的手段,而天才学习是因为他们对学问本身感兴趣。”
由此引发了,关于“怎样才是最好学习”的讨论。
《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里,在介绍以色列国家的学习方式时说,以色列人每个人在上完高中后,是要强制服兵役的,服役后,部队会每个人一大笔资金,孩子们就会选择去旅游观世界,然后才决定自己要上什么大学。
这个相较于我们70、80年的家长们,大部分人是懵懵懂懂的年纪,在父母的指点下选择专业进入大学,最后进入一个清淡寡味的单位,开启清淡寡味的生活。似乎,以色列人的成长轨迹,更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
那么,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这个学习问题在现场每个家长的沟通中,我发现存在两个意见,一部分家长认为生活不就是这样,乖乖读书,以后靠爹给你找个好单位;而一部分家长认为,自我意识培养很重要,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应该活出自己的本色。
不同国家不同的教育模式特点,源自于其深远的文化背景。而放到每个家庭,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对教育意义的解读,就会深深影响到孩子对学习的定义,决定了孩子学习的原动力是什么。
琳子校长说了一句话,我很认同,“我们给孩子要定方向,不要定性。”
对啊,我们家长在跟孩子沟通中,很容易混淆这两个,我们告诉孩子生活就是什么?而不是告诉孩子生活可以是什么?
“是什么”就决定了“只能是”,“可以是什么”却是给了孩子选择,让孩子理解生活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这样,选择权在孩子自己手上,需要他自己去寻找。
观世界,才才世界观。孩子有了学习的热情,才会把自己经营的更好。
以我自身来说,
我就是典型的按部就班辛苦读书-上班-结婚生子,本来也是一部寡味的生活剧,这源自内心对生活的解读是:稳定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爸爸妈妈也一直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女孩子最好的归宿就是找一份公务员工作,嫁个好人家,好好相夫教子,这辈子就功德圆满了。
直到我生了哈哈,在面临孩子养育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有一天觉得,太无聊了,生活不该只是这样,我的孩子不该是我的复制版。
我开始走进付费课堂参加正面管教家长课堂学习,这是我第一次自主萌发学习热情,还是自掏腰包花钱去学习。
也就是这一次开始,一切开始不一样了。尽管步调慢了一些,但是在慵懒片刻后,我还是回归学习的正道,而且更加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把自己也经营的更好了,哈哈感觉作为我孩子很幸福、和老公在亲密关系中做到尊重和包容。
因此,我的体验告诉我,“腹有诗书,气自华”。对待学习,我更希望孩子能够和书建立亲密的关系,孩子有了热爱学习,才能把自己经营的更好。
而作为父母,我们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即使你不回答孩子“生活可以是什么”的问题,他也可以在你身上感受到生活舒展开来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