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刀锋》读后感

《刀锋》读后感

作者: 今雨 | 来源:发表于2023-06-28 11:30 被阅读0次

    上半年的最后一本书——毛姆的《刀锋》,在啃了几本伦理学的书之后,读起来小说感觉轻松了很多,但是《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百年孤独》除外,他们依旧深奥和晦涩。

    毛姆是会讲故事的,于一本小说而言,这样确实有点“偷懒”了,讲故事的风格和《月亮与六便士》差不多,不过,刀锋的主人公的转变历程相较于月亮与六便士没有那么突兀了。毛姆的故事体现着对“放弃尘世价值,追寻内心自我”的崇敬,这种追寻是需要勇气和慧根的,是对自我的一种探寻,遵从自己的内心,让自我得到舒展,这种探寻的动力来源像是音乐家一定要把灵魂深处的音乐谱写出来,这是他的虔诚的渴望和灵魂要求的不得不做的事情,完成这些仿佛生命是通透的,自我才是自我。就像梁漱溟说的“大约一个人都蕴蓄着一团力量在内里,要藉着一种活动发挥出来,而后这个人一生才是舒发的,快乐的,也就是合理的。我以为凡人都应当就自己的聪明才力找个相当的地方去活动。不在所享受上,而在能活动上。”。《月亮与六便士》的男主人公是这样的,他对于画画的追求,最后的壁画——就是天人合一的释放,这种渴望的本身已经超越了自我的许多本能。当然,月亮与六便士的这种追寻不适合于绝大数人,首先男主抛弃了家庭的责任,其次,艺术绝对靠天份,空有一腔热情完全无济于事,关于这个最好的解释是在《人性的枷锁》。刀锋男主的设定就现实的多,他无亲无故——无需承担家庭责任,自己每年还有一笔收入——生存是得到了保障,这样他就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去寻找让内心归于宁静的地方。

    除了对于这种的推崇,对于世俗的价值(财富和名利)追求,毛姆也是包容和理解的,他理解“艾略特”这种把社交当作价值,虽然稍微带了点讽刺,也理解“伊莎贝儿”渴望享受主义,内心也希望多些人生体验,甚至理解她的占有欲和妒忌。记得《面纱》最后的结尾,女主终于是找到了自己,要独立而非依赖别人。我觉得毛姆是推崇:一定要遵从内心,独立而且自由,活法没有高低贵贱,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才是最重要的。

    《刀锋》也是拉里对“人生是为了什么”的一场探寻。看到战友倒在战场上,上一刻还是鲜活的生命,下一刻死了真的就是像死了一样,这触动他去思考了“人生是为了什么”,也开始了他的探索之旅,见识不同的生活方式,见识不同的信仰,给自己找到答案,最后在印度找到了答案(这其实我是不太理解的,就像不理解《罪与罚》中男主人公最后从“爱情”中得到救赎和希望一样)。最终,他过上了他想要的生活。

    关于“爱情”,拉里最终爱的是索菲吧,对于伊莎贝尔,在去战场之前是爱的吧,因为那符合他那时候的价值和想法。他爱索菲,是因为索菲的灵魂是有趣的,这里也许有拯救的意味,索菲是敏感和破碎的,在经历了家破之后,她在内心深处也肯定会问过“人生的意义”,她通过这些荒诞不羁的行为去麻痹自己,她一直都在阅读,这种阅读是否可以理解为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她在寻求的人生的价值,而这种寻找是和拉里是灵魂相通的。索菲最后的死其实是一种解脱,一种自己无法给予自己而又渴望的解脱,拉里和索菲像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去探究人生的价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曾说到:要热爱生活,而非生活的意义。我私以为,托翁对于灵魂和信仰的考究的深刻,毛姆也难望其项背,他怎么会说放弃寻找意义呢,大概是出于两种考虑吧,第一:信仰无法找到最终的出口,没有找到永生的途径,所以,不在纠结,活着,去体会生活赋予你的。第二:这种意义是抽象层面的,抽象的东西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象上,所以,真正抽象意义的实现,是从每个具体的事物上来实现的。

    如果说一言以蔽之的说《刀锋》,那就是“让灵魂舒服一点”(毛姆的另一本自传的书名)。

    人是会被分为三六九等,最上等的人享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最下等的人一直在努力的获得物质以维持生活,中间层的人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找平衡,就像是月亮和六便士一样,最下层的人一直在努力挣得六便士,中间层的人手里握着六便士,心里憧憬着月亮,最上层的人可以毫不费力的两者皆有。可是,生活在哪个层次,一方面靠自身,另外也需要依靠外力,如果一辈子都生活最下层,是否能获得安宁呢?肯定是可以的,每个层次都有让灵魂舒服的能力。无论做什么,请让自己的“灵魂舒服一点”,找到能让自己舒服的事情,让自我得以舒展!像一朵向日葵一样大大的张开,迎着阳光笑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刀锋》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so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