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稗类钞》中载有这样一件事: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家十分有钱,但却非常吝啬,常常在置办田产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有时候,为了少付一分钱,他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最喜欢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中牟取暴利。
有一次,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房子。他竭力压低房价,为此与对方争执不休。他儿子在旁边实在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发话道:“爸爸,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房子,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吃惊,又羞愧,从此开始有所醒悟了。
在我们当今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趁火打劫、落井下石者大有人在。比如,人们在从事商业活动中,总想将对方的价格压得一低再低,巴不得将对方的利润全部吃掉,殊不知,一旦对方被你压得喘不过气来,他唯一的对策就只有偷工减料,偷梁换柱了。再比如,碰人有难,急需用钱而出卖房产,但买主又有几个会考虑房主的苦衷而不在房价上斤斤计较的呢?最终房主无奈卖房,但他所感受的却是一种世态的炎凉。在这种种的现实现象面前,商业文明所推崇的基本道德就显得弥足的珍贵。
其实一个人,为自己的利益,每分必争,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有时候后退一步,给别人一个机会,对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商业活动中,你让利于人,你将得到的是别人的信用与长期的合作,这是一种长远的利益。而在别人危难之际,你伸出了援助之手,你所挣取的不仅仅是别人尊敬,同时你也将得到别人珍贵的友情。毕竟,那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足所无可或缺的,金钱换取不来的东西。俗语讲:“退一步海阔天空”。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其实就是留三分余地给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