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天姿平平,为什么要写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写作需要很高天姿是一个错误的解读。
我认为一定要具备很高的天姿才能写作是人们普遍陷入的一个误区,就好比有人问,你这么胖为什么要跑步,这本身听上去就很奇怪。
在山东巨野,有一位叫姜淑梅的老人家,她六十岁开始识字,七十岁开始写作。当了大半辈子文盲的她,经历了中国从抗战到建国再到文化大革命最后到改革开放的一切起起伏伏。在识字的过程中,她开始看莫言的小说,原因是莫言是他老乡。看着看着,居然她也萌生了写作的想法,因为莫言笔下的事情她都经历过,对于她来说,只不过是用她的语言再说一遍而已,说白了就是个回礼流淌在纸上的过程。
鲁迅先生在谈及自己写作的时候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他还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可见,即使像他这样的大文豪,也都是用看似最笨的方法在练习,他说没有天才,资质再高的人,没有多读多写的基本功,哪里能成。
基于以上所说的写作跟天姿关系不大,接着说说我为什么要写作。
一方面,我把写作看作是生活的一个项目,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的生活中有很多项目,都是为了解决某一方面的需求。就像肚子饿了,需要吃饭,口渴了,需要喝水,身体乏了,需要锻炼。这都是生理方面的解决方案,但是心理上的需求怎么得到满足呢,我的方法之一就是写作。
《文心》一书中,在王先生在课上,有位同学说,有时候我们心里欢喜,有时候我们心里愁苦,就像提起笔来写几句; 写了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我对此颇有共鸣。人与动物的最大差别是人有思维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写作是思维和情感的呈现,当我写作的时候,我的思维会得到整理,我的情感有了抒发的通道,心理需求的到满足。
另一方面是,写作对于我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心的方式。
开始写作后,我发觉自己更愿意做一个旁观者,对待周围的人事物变得更加冷静。因为我想着有一天这些都可能成为我笔下的素材。 逐渐地,我会去刻意观察自己在跟外部因素产生链接的时候,内心的起伏状态。 这种在心态上趋向客观地去看待周遭事物的变化,使我对于写作越发感兴趣。它能训练一个人的心灵变得越发敏锐,而人也在不断走向自己内心的过程中变得成熟。
所以说,不是天姿平平更应该写起来,写出我心,写到骨头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