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到医院产检,做个B超,结果发现小孩脐带绕颈三圈,也许孕妇的情绪可能会比较容易波动和起伏,也许是因为之前有个好友分享过他的小孩脐带绕颈,差一点失去的一份这个经历,想到这个就让人紧张,在下了出租车以后,边走边对着肚子里的小宝宝说话,把伞压低,口罩往上戴,边走边哭。
当时也在想啊,为什么那么容易流眼泪,特殊时期吧,就让情绪流动一会儿,不勉强不压抑,哭也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回到家去咨询了在医院工作的闺蜜,网上查信息,给到几点建议:数胎动<15、>60都需要引起注意
左侧位,床垫高点,多喝水
吸氧(产科门诊)
保持心情愉悦、随时保持平静,不能太兴奋。
想想我每一天都处于亢奋的状态,想要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或者能量,去想让自己不浪费生命的每一天。
那么现在要去好好的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至少在孕期的时候随时保持平静,让小孩也别那么兴奋的乱动。
调整睡眠时间,11:30睡觉~不熬夜。
白天又和轩轩有一轮谈判,在晚上的时候,我不知道做了什么好事,突然我们家轩说要给我一份惊喜。然后就让我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学习,然后他在客厅忙活了大概一个多小时让我出去。
客厅被他收拾的好干净呀。

今晚的分享:关于归属感和价值感
不论是成人或者小孩,我们终其一生最想追求的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归属感,一种是价值感。
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主要的目的就是归属感,但是孩子对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对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有时候是错误的,并且他们的行为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往往与目的背道而驰。
当他们为了这一目的越努力的时候,他们的努力行为很笨拙,其行为就是会惹人讨厌,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他们的行为越是令人厌烦和生气,他们就越急迫的去追求这份价值感,所以就会越加令人生气和讨厌。
但大家要知道孩子们的觉察能力是很强,但他们的解释能力会很弱。
比如以前看过一个小孩,他想要跟另外个小孩玩的时候,他不知如何表达,他就去扯那个小孩的头发,下手还很重,在大人看来那是攻击,是不良行为,但是你细细的去询问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只是不懂得表达而已。
还有一个在一个二胎家庭,家人或者妈妈会更多的去把注意力放在小宝宝的身上,而大宝宝就会以为妈妈爱小宝宝胜过爱他,但是这并非事实,那么他会怎么样去办呢?去重新获得妈妈的爱,也许他就会觉得表现的像个小宝宝一样,去会去把便便拉在裤子上,会爱哭闹,结果的他获得的并非是充满爱意和关心。有时妈妈还会对此感到很生气和厌烦。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其实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所以我们在处理的时候要去处理他隐含的想法,而不仅仅是针对于他的不良行为做出的反应。
要理解到不良反应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想要有归属感,并且不知道怎么样表达以恰当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孩子。
所以我们也仔细审视一下我们的行为。当我们对不良行为有不同认知的时候,也许你的行为就会有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