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拿起手机时心里首先想到的是我有好几天没有写晨间日记了,有点沮丧,沮丧得动摇的想法瞬间涌上心头:写这些东西有用么?我知道,在某件事过程中问“有没有用”就意味着自己在这件事上有点打退堂鼓了。
随后自己立即就想到了对应的回答,是跳出问题看问题的那种回答:改变本身就不容易,不必非得每天都做到——何况才两周呢。今天是新的一周,从现在开始,争取写四天及以上的晨间日记。加油呀!
你看,来自纪元的《哪有没时间这回事》的“不必每天”的观念就让我从关注自己做得不好(有几天没写)的视角转移到了关注自己做得较好(有几天写过)的视角,;并承认自己有做得不好的一面,但客观地认识到还有现实条件约束的原因,不全归咎到自己的“自制力”、“态度”和“方法”上;看见问题后,鼓励自己继续行动,不念过去,不畏未来。
我能习得这种“看见自己的好”、不苛求自己而关注当下行动的思维,是多么棒的事情啊!
- 昨晚睡前有点担心周一交工作小结给朱老师时我会面临的责备。觉得自己这一个月来没有产出很是难受。
接纳真实的自己——这个真实的自我包括“真实的心理状态”和“真实的现实情况”。
- 所谓的“野心”和“有野心的人”
不一定非得用“野心”,“野心”在我心里似乎是个贬义词,是贪婪、不知足的表现。似乎有野心的人一定是不择手段、阴暗狠毒的人。其实,我是混淆了“野心”和“实现野心的方法”。“野心”就是一个人的欲求而已,在外人来看,某个人想要的超出一个人的本分所需,那这个人就是有“野心”的。而“一个人的本分所需”
到底是多少则是和社会看法息息相关,带着和身份等因素的刻板印象——不同级别的人有不同的“本分线”,越桀骜不驯的人“本分线”无电——因为他们越容易打破常规,打破别人对他固有的看法和规则的束缚;财富越多的人越有野心,才越配有野心。
“本分线”由社会习惯划定,或者说由别人划定,在自己、在别人手里的有没有野心的标准可能并不一样。所以,没多大必要去过多看中别人对自己“有没有野心”的评价,这是个比较情景下的结论,得看和什么人比,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把“野心”就看作是“欲望”,“有野心”自然就是“有欲望”——一个有欲望的人才是活生生的人,才是经济中的一个有价值的人。毕竟,经济的基础就在于人的“欲望”,为了“欲望”催生出的林林总总的经济行为。
换句话说,有所求才会和别人发生关系,和他人发生关系才更能创造财富——共识,信息,物品,交换。各种价值在你我他之间的流动自然就会形成财富。
所以,有欲求的人才更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如鱼得水;而清楚知道自己的欲求的人则更容易满足自己的欲求,也就是所谓的“成功”——得到自己想要的,满足自己的欲求嘛!
我喜欢思考,喜欢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这些让我感到很舒服,容易进入心流。
- “脸皮厚”里的“厚”是个比较概念。
脸皮厚是脸皮薄及脸皮一般的人搞出来的词。脸皮厚的人的人不会觉得自己脸皮厚,他会觉得我这脸皮不厚啊!
所以,一个自认为脸皮薄的人如果想要变成脸皮厚的人,那首先要进入“脸皮厚”的人的那种心态——放下脸皮厚不厚的分别心。
这里好像有一个误解:
我们是因为做/没做某些事,和自己的习惯性看法(或者说就是重要他人意见)相比较而认为自己脸皮厚/薄,如果认可这个标签,就进而不去做/不做这些事。
并不是因为我们先验地认为自己脸皮薄/厚,然后才选择做/不做某些事。如果是这样,改变因自然也就能改变果。但是,现实是因果循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