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几位女同事去下面见客户,车上坐了几个小媳妇儿,还有一个刚出学堂走上社会的还没结婚的大学生。几人见完客户,到小镇街上逛了逛,临近年关,街上到处是赶年集的车辆和行人,车辆喇叭声,小贩的吆喝声,超市的喜庆锣鼓声不绝于耳。水果摊,干货炒货摊,大红的对联福字摊等等挤满了道路两边,透出浓浓的年味!时不时传来“通”的一声巨响,原来是“炸米花”的,旁边站了一排人,有的手上捧着刚出锅热呼呼的米花不住的放进嘴里,眯着眼品着。刚出锅的油条混着橘子的香味一阵一阵飘过来,让人不自觉的咽咽口水!车、人、“麻木”、摩托车混在一起,走两步就得停下,好不容易开过去,也是提心吊胆,担心发生了剐蹭,悔之晚矣!
回程中几人随意的聊着天,其中一个小媳妇就说到了她孩子,因为生了二胎吧!家里两个小朋友都都在家,大的是个女孩儿,小的是个男孩儿。旁边人都表示羡慕,一男一女多好,刚好赶上了二胎的好政策。那小媳妇儿估计也是有点儿炫耀,她说家里两孩子有她的婆婆在带着,大的是个女儿。小的儿子调皮捣蛋,一会儿把面粉倒到马桶里。一会儿把牙膏挤到地上,那是一顿吐槽。旁边人都呵呵笑。说这是小孩子他的乐趣。这个不是坏,他没有坏的概念只是好奇而已,自己的小孩小时候也有这种情况。然后她又说刚开始有小孩那时候对婆婆看不惯,觉得婆婆带孩子和自己带孩子不一样,有冲突。但是又不好明说,只有晚上老公回来吐槽一下。她老公也还不错为人处事,安慰她这样的事情给他说就好不要去指责老人,由他去慢慢给他妈说。这样,免得老人本来尽心尽力的带孩子,最后却落得埋怨。确实这是现实中经常出现的场景。
因为两代人育儿观念,生活习惯不同,导致婆媳肯定有分歧。古话说得好,婆媳本是天生的仇人,都是关乎中间的男人,一个是儿子的角色,一个是老公的角色,都是为了他好。只可惜世上无缺点的人非常少,什么事都不是说十全十美的,要不然也没有那么多的婆媳纷争。
说到了这个,于是我就想到了很多婆媳关系。在媳妇刚刚进入这个家庭。和这个家庭的磨合过程中,特别是婆媳的磨合,这个关键就在这个小孩。有的媳妇她觉得自己带的非常好,不愿意让老人带。老人想带带不了,又怕媳妇不愿意。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育儿观念,确实不一样。那一个新媳妇儿,她到一个新的家庭,那如何才能从这种婆媳对立中找到和谐呢?也许就从这个媳妇有了小孩儿开始。孩子是两辈人的宝不管是自己的儿子还是孙子,有冲突如果能作到换位思考,多为对方考虑。我觉得这都不是事儿。
同事白天都在单位忙工作。到了晚上回家的时候才能照顾两个小孩儿。她体谅婆婆的辛苦,下班了赶快把孩子照顾孩子,晚上也和自己一起睡,这也是让老人忙了一天有一个缓冲的余地。她说带小孩还是很磨人很辛苦的,有时候自己心里想,如果把老人累出毛病带不了小孩,还得有人能照顾她。转过来再想如果老人开开心心的把小孩带好了,自己可以忙好自己的工作。这样老人也开心,自己也开心,压力也小,也恰好是通过共同照顾小孩,相互体谅改善了婆媳关系,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这岂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法儿。
通过这件事我也体会到婆婆和媳妇之间的磨合沟通,可能都是通过这个下一代来慢慢磨合,由婆媳关系变成亲情。这样有了亲情的这一层屏障,那中间的一点小矛盾那都不是事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