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包公从历史人物步入故事人物、文学人物的阶段,也是包公艺术形象发展史上的萌芽阶段。宋代史传关于包公的记载,有《两朝国史·包拯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张田《孝肃包公奏议集》,吴奎《孝肃包公墓志铭》,曾巩《包拯传》,王称《东都事略》等。
历史文献,刻画了包公直言进谏、刚正不阿的形象。包公的奏议,多篇直言不讳,点名道姓检举朝中官员。其三弹王逵,七劾张尧佐成为佳话。包公关心百姓、廉洁奉公,多次上奏折,建议减轻百姓赋税;在主政端州时,按数量进贡端砚,离任时不持一砚归。包公知人善任、精于断案。苏涣任县令时秉公判案,包公予以提拔。虽然在正史记录中包公仅有判断牛舌案一则,但实际上包公断案故事很多,因此被后世推为断案如神的人物。包公有一首题为《书端州郡斋壁》的明志诗,鲜明地表明自己清心直道的志向。
《包拯墓志铭》记载,包公有智断金钱纠纷案。有两人相聚喝酒,甲酒量好,身上带有黄金,恐怕遗失,就让不能饮酒的乙代为保管。醒后甲向乙索要,乙矢口否认。甲向包拯起诉,包拯秘密派人去乙家里取黄金。乙家以为案发,交出黄金。于是乙俯首就擒。说明包公断案讲究方法和重视证据。
王巩《甲申杂记》、王明清《玉照新志》记录了包公声名传播四域,连少数民族也崇拜其正直忠义。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吕希哲《吕氏杂记》、吕本中《童蒙训》、彭乘《墨客挥犀》、周密(《癸辛杂识》、曾敏行《独醒杂志》、王铚《默记》、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等都记载了包公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