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很喜欢毕淑敏的文字,透漏着俏皮和诙谐,她的比喻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感叹中国文字的魅力。《非洲三万里》是毕淑敏在游玩非洲的所见所闻,今天开始读,只读了几十页,却收获了很多历史、地理、人文知识,还知道了原来亚洲叫“亚细亚洲”,非洲叫“阿非利加洲”等等,好有意思啊。越读越着迷,因为她真的是旅行的行家。我也曾经看过化石,是恐龙化石,当时直觉无趣,一堆石头有什么好看的?但这次看到毕淑敏的观感,我心生佩服,作者来到非洲,走进埃塞俄比亚的斯亚贝巴国家博物馆,看到了露西的不完整骨骼化石,这具化石已有300万年,作者称她是人类的祖先,她的牙齿、髋骨等向后人们诉说了人类祖先的一些特征。佩服她观看之细,研究之深。
来到南非,不顾阻挠要到索韦托,在那个暴力与贫穷达到世界之举的地方,作者来到了海克特·皮特森纪念碑和纪念馆,这是索韦托的象征,在那里作者让我们也领略了勇敢和温和并存。
我感觉毕淑敏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她在非洲的野生动物园喂长颈鹿,对长颈鹿的舌头为什么是蓝紫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最终没有给出答案,但是她与“麒麟奴”(因为长颈鹿另一名字叫做“麒麟”,此处的“奴”并无贬义。)的对话,让我笑哈哈,毕老师太幽默了。
毕老师跟随当地导游亲历了一次古人的生活居住环境,一条幽长、狭窄的“地洞”,温度适宜,但是湿度过高,虽不优越,但是能防猛兽侵袭。一路走来,感叹祖先群居生活的不易。
一个人应该是思想有深度的,同时也应该是有思辨能力的。在游历未知地域时,对于新鲜而陌生的领域,人们往往相信“大众点评”,但有时候这是错误的。通过毕淑敏在南非先民纪念馆的游览,向我们讲述了一段非洲著名的“英布之战”。历史过去了,留给后人的是什么呢?我想不是简单的悼念和铭记,而是用包容的心去审视,从而让后人多一些善行。
阅读总是能让多个人变成一个人,也总能让自己去领略多样的人生。毕淑敏几十万的非洲旅行,我省了,感谢毕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