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用半年的积蓄,参学了十五天,我觉得参学的意义在于……

我用半年的积蓄,参学了十五天,我觉得参学的意义在于……

作者: 释续祥 | 来源:发表于2017-10-01 12:08 被阅读267次

    1.看到自己的“局限”

    生而为人,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特定局限,如何破除这些局限,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那么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没有相同的“破局”方法?

    在我看来这是一道“即兴填空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解答,而我的答案很简单——走出去参观学习一番。

    我一直知道自己的局限所在:长的太胖,读书太少,脾气还特别大。

    但当我迈出庙门开始“参学”时,我亲眼“看见”了这些局限。

    之所以说是“看见”,是因为过去这些局限仅仅作为一个概念存在在我的脑海中,而当我出去参学时,陌生人的反馈让我直观的了解了它们究竟在哪里。

    这种“直观的了解”不仅成为我以后打破局限的指示灯,更为我的“破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人都知道自己有局限,但却看不见这些局限在哪里。所以如何将“隐性的局限显性化“是我们”破局而出“的关键前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参学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

    而人如果总是在一个环境里呆着,很难看到自己的局限——比如走不动的老和尚,希求安逸的小和尚。

    但如果这个人哪里都呆不住的话,会更加难以看到自己的局限——比如很多常年云游在外的“老参”。

    前者如同井中之蛙,终其一生被环境局限,只能不断巩固自己的偏狭之见。后者则像是纷飞之蝶,整日居无定所,不肯沉下心来精耕细作,终日奔波却一无所得。

    在古德的论述中,形容前者为“井蛙”,坐井观天,却不知天外有天。而后者则被称为“蝶住”,终日只顾得“随意逐芳歇”,虽然形神俱疲,但自己的劣根性却并无改观。

    前者虽然知道自己有局限,但却不认为突破局限是一件必要的事情。殊不知认识不到突破局限的可贵恰恰就是自己的“局限”所在。

    后者则恰恰相反,虽然终日奔波劳碌难以自省,但却因为见识广远特别容易看见别人的局限。这些“见多识广”的人一方面容易看不起人,另一方面自己素质与能力却没有因为“见多识广”而得到提高,二者有机结合的产物,便是眼高手低。

    在我看来,“见识”二字重在识,而非见。否则便只是赏玩山水,渔猎见闻,徒增戏论。换而言之,我们需要分清  视野 和 能力的两件事,前者是你能看到多远,后者是你能做到多远。

    对于后者而言,千万要切记,你看到的,并不能代表 你能做到。不然参学出了个眼高手低,实在令人灰心。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一定要参学才能看到自己的局限呢?我安住在一个地方好好静修不可以吗?

    之所以说参学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局限是因为参学有一个不同于静修的优点——在新的环境,人会重新审视和自己有关的一切,人的内心会更加柔软。

    因为在新环境里因为对遭遇的一切没有经验,所以我们内心也不再对发生的一切状况都有“标准答案”。而这是修正自己的最佳时机。

    如果是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我们自我合理化的陋习,会给予自身任何不合理的一切情况一个合理的解释。

    熬夜是因为压力大,拖延是因为自己需要休息,功课没完成是因为今天被别的事情耽搁了。内心给予自己这些答案的时候完全不会深究这些答案背后的答案。

    ——压力大恰恰是因为熬夜 太多所以脑子瓦特了,拖延是因为你一直觉得自己没休息好,耽误你完成功课的事全都不是大事、急事、正事,而是琐事、闲事、坏事。

    更可怕的是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固化,就算是杀人越货,你都能给自己找出一大堆不得不做的理由。

    如此一来,你的“自我纠错系统”将会彻底瘫痪,作为必修课的“忏悔”,也仅仅只是一堆上殿时不得不念的文字而已。

    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罢,这一辈子其实就两件事——一个是不断打破自己的局限看见更大的生命蓝图,一个是看见更大的蓝图后找到升级的关键点不断的在上面精进。参学解决前者,静修负责后者。二者的关系并不冲突,甚至还可以相互增上,相互提供养料。古德之所以强调“冬参夏学”,奥妙也正在这里吧。

    从另一个角度讲,在旧环境中你和周围的人都已经磨合的差不多了,不管别人再怎么看不惯你,你们之间都不会起什么太大的争执。

    但在一个新环境中,你和那里的人并没有这个磨合的过程,你身上的问题别人会毫不留情的指出来,从而令你发现自己的“局限”在哪里。

    参学一圈,我最大的发现是:原来我的局限在“这里”!

    参学过程中,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对于那些想要突破自我局限的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每个人生来都有局限,有些局限注定伴随我们一生,所以我们有所不为,有些局限却可以被我们逐渐打破,所以我们有所必为——参学就是其中一件。

    2.发现自己的未知

    回到佛学院,同学问我此次参学都有什么收获,我想了一下,兴奋的告诉他;参学以前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参学以后我知道了自己不知道什么。

    看见同学一脸懵逼,我才反应过来他准备听我和他说说一路上的见闻,而非真的要听我的“收获”。但撇开见闻不谈,我这一路上最大的收获真的是知道了自己不知道什么,亲近心愚法师四天,让我明白自己对于唯识一无所知。

    和张居士的四小时长谈,让我明白自己对天台宗一无所知。和妙悟法师吃了一顿饭,让我明白自己对戒律和威仪一无所知。

    虽然世界上依旧还有很多我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但我已经开始“知道自己不知道”了,这绝对是一个好的开始。

    “知道自己不知道”这话看起来挺绕,其实不过就是在说空杯心态而已。但又有几个人真的了解什么是空杯心态呢?我最初听到空杯心态这四个字时也觉得自己了解了,“不就是说虚怀若谷吗,还整一个新词”。

    但听完这四个字的我依然和过去一样的傲慢和狭隘———这其实就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知道”。

    如果我真的了解,就不会继续在看书时不求甚解马马虎虎,不会在老师讲课时在下面玩游戏,就不会在别人说话时随意打断别人。

    参学回来,我还是那个我,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唯一和过去不一样的是“我眼中的世界”,它变得更加破朔迷离,更加令我有动力保持谦卑。

    参学一圈,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自己的不知道。

    3.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从来不会想象自己一本正经的和别人求法是什么样子,但当我见到心愚法师时,我见到了一个认真求法的自己。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音乐细胞,但当早川博士在清华园为我 弹奏古琴时,我见到了一个“表里俱澄澈”的自己。

    我的人设从来都是少年老成,但当我和妙悟法师在游乐园中开怀大笑时,我看见了一个十七岁的自己。

    未曾经历的世界中藏着未知的自己,未知的自己藏在未曾经历的世界,他们可能藏在一个深山古寺的禅堂里,一个小茅棚的茶几前,可能在一扇门后面,也能能在一本书里面。

    他们就像是你失散多年的兄弟,在平行宇宙中无声无息的等待你。如果不想他们等太久,那你就赶紧出去走一走,无论是名寺古刹也好,深山茅棚也罢,在你扣开门后迎接你的其实并不是主人,而是更好的你自己。

    参学一圈,我最大的感悟是: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当你和我一样的泛若不系之舟领略江湖之远时,你会发现天地何其寂寥,峰峦何其高耸,海洋何其阔大,你会明白,自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你会愿意以十倍的努力继续前行——不仅是旅途,还有“圣道”。如果你看完以后有些心动,那就和常住告个假,出去走一走吧。

    不要担心那么多,如果不出发,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参学如此,修道亦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用半年的积蓄,参学了十五天,我觉得参学的意义在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dn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