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为试探浣碧是否告密,于是私自探望眉庄,并借机摆华妃一道。回宫途中意外与果郡王伴舟同行。月色朦胧,小舟轻荡,甄嬛无意中发现果郡王荷包里自己的小像。
这一段是两个人情感关系的开始。
电视剧里对甄嬛和果郡王的交往过程和感情进度有些跳脱,不如原著的细腻。在电视剧里,果郡王对甄嬛的欣赏来自:甄嬛对西施和范蠡的见解,“史书或叹西施或骂吴王,从无人责备范蠡。”
甄嬛和果郡王是借《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引出“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果真情之一字,若问情由,难寻难觅。”这段台词果郡王一直自说自话,而此时甄嬛发现了荷包里的小像,甄嬛用“我与皇上朝夕相对,但愿有此情。”一段话掩饰内心的慌张。两人的情感碰撞得有些快。
在原著中,甄嬛对果郡王的触动,来自果郡王这句,“宠而不爱,这是对女子最大的轻悔。”甄嬛此时的少女心依旧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爱从理解开始,尤其是甄嬛刚听到眉庄对皇上的怨怼,“一朝爱,存菊堂”,甄嬛对皇上的爱产生了怀疑?
这种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甄嬛才感觉到果郡王与皇上有很多不同。这个时候甄嬛对果郡王更多是好奇。
果郡王说起屈原夫子的《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表达出情意,荷包掉出被甄嬛捡到,看到里面的小像,知道了果郡王的心上人竟然是自己,甄嬛有瞬间的恍惚,这时的甄嬛对果郡王还不是动情,不是爱,是一种欣赏和对自己的自怜,所以她会心虚,会忐忑,这里原著文字流出的想象太美了。
之后篇章里,皇上送蜀锦做的鞋,说道:是果郡王在四川送回的蜀锦,甄嬛心里一动,她对自己说:我爱的是皇上,不是“杜若”和他这个人。甄嬛自己都不知道,其实从这一刻,果郡王在她心中已悄悄留下了印迹。
这可能就是书籍和戏剧的区别。
读文字时,可以给人遐想、联想和推理、演绎的空间,而戏剧不是,它是通过台词、音乐、取景、男女主的演技,所以作为视听作品,电视剧《甄嬛传》每一帧画面感过渡要快,让观众迅速融入其中。
而读原著,甄嬛怔怔地心虚,一瞬间竟辨不出高谈阔论的这个王爷和细心珍藏她小像的那人是不是同一个人,直到发髻上的鎏金簪子砸在手臂上,才想起自己是皇帝的宠妃。
漂亮的心理描写!甄嬛都忘了自己是谁?
我是九垚,祝你周一快乐!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