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中,“教学提示”第四条说(第23页):
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要避免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脱离实际运用进行机械训练。在教学中应根据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需要,从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
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初试身手。教师教学用书说,“安排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为何向孩子们推荐、分享的好句好段,考场上他还是选择最简单最笨的?为何干瘪的句子占了上风?
这是在复习中我们常叫苦不迭,却百思不得其解的?
如五下语文园地一“词句段运用”第1题:
本题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描述一种情景,为习作要素“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做准备。
案例1:让学生仿说,他们说得乱七八糟,语句不流畅,语言不优美。直接为学生提供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好句,抄写下来,读,背。
案例2:在教学中,先读例句想象情景,发现例句表达的特点,即“情景特点+不同表现”,再引导学生仿说。六个字,正好分三组,每组仿说两个。小组先讨论,再以书面形式展示。期间,我在巡视中指导,提出修改建议,并确定好句。小组分享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好句抄写。
我常常夸孩子们的创造力,远远胜过参考答案。
这么好的句子,在考场上为何偏偏不用?
正在读刘徽老师的《大概念教学》,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首先,需要明确两个概念,专家结论和专家思维,也就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通过专家结论来建立学生的专家思维,就是像专家一样思考。”(刘徽《大概念教学》第2页)。这样,就打通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我们的学习就有了生活价值。
案例1,我们教给学生的是专家结论,尚未激活他的思维,将来迁移运用的几率很小。案例2,虽然尝试构建专家思维,但日后要想迁移运用,需在各种语言环境中反复被激活。如创设情境,“此时,我们的教室最安静,静得……”,“自习课真吵,吵得……”,“今天天气真冷,冷得……”。这样的生活化设计,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不断从潜意识走向有意识,获得认知的优先权,逐步提高积累与运用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