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已辍一个月之久,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所以要选择堕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浑浑噩噩地,每天翻翻手机,搜搜已经搜烂的内容,在羡慕别人的世界中惶惶终日。
回国第一件事是实习,好在进展还算顺利。之前经过了一系列的失望,纠结,最终戏剧化地尘埃落定,不得不说生活比戏剧还不可预知,这大概就是生活的魅力。实习的项目完全由我主导,独立于项目组,为项目组提供技术分析支持。我很喜欢这种自由的感觉,从数据处理可视化、初步分析、聚类算法尝试、改变策略、重新聚类、撰写报告,我体验了整一个数据项目的流程,我很幸运。当然,一开始的不顺利也让我对数据科学有了更多的思考。首先,大数据下很多东西都失效了。在试用算法的时候频频出现memory报错,让我无可奈何。我很喜欢的社交网络模型就是一项计算力要求庞大的算法,最后只能用一万多的数据点来做可视化图。作为组里的数据科学家,我需要时刻反思自己做的东西是不是有用的,能不能挖掘出有效的信息,否则再绚丽的信息也只是花拳绣腿。最终得到的一些结果和大家的普遍认识不同的时候,大家又会从数据来源和数据准确性来质疑,这个我也是没有想到。所以,数据挖掘出的结果难以服众的时候,数据科学家又如何证明权威性,这是个有意思的命题。
回国第二件事是签证,好在水水地通过了。当时风声四起,美国收紧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特别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我们的专业和计算机有这么一些关系,I-20文件上又写着信息技术专业,不免让人担心。虽然我已经经历了第一次面签,但是时隔三年后,还是有些惴惴不安。反复确认填写的信息,天天担心写错了什么,面签前紧张地不行,最终换来的是签证官看都不看我一眼的good luck。不得不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拿到签证后,一块石头落地了,离离家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
这次离家意味着什么呢?大概是读书生涯的最后一年,即将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说好的刷题迟迟没有进行下去,第一个月的实习很累,每天对着电脑,大脑高速运转,回到家看看娱乐,嘻嘻哈哈是我最放松的事情,实在提不起刷题的兴趣。想着五个月后的自己会痛恨现在不努力的自己,也无法支撑我刷题,因为我对此不感兴趣。做一件事情我需要动力,编程无法给我带来快乐,会给我带来好的工作也无法激励我。我仔细想了想,我并没有那么想进大公司,我无法把自己的目标定在去哪家公司上,进什么名气大的公司只能带给我虚荣,却无法提供长时间的享受。我发现我对高薪的技术并无所追求,我更喜欢看嘻嘻哈哈的东西,比如我向往的文化产业。
暑假一段时间我很迷失,看到一个同学自驾非洲,在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我十分羡慕,羡慕到失眠,睡不着觉,因为和他相比,我似乎很不堪。很规矩地在一家公司做着技术工作,虽然是自己职业规划的一步,但是却不惊天地,泣鬼神,没有游历大好河山的壮美,没有冲破一切的勇气。看着身边的工程师门,彷佛看到了毕业后的自己,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做着数据科学,日复一日,谈谈娃,为娃操心,一想到这个我就为这种可看得见的生活而感到绝望。这段时间我很喜欢徐峥,就是山争哥哥,我觉得在他的身上也看到了一种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坚韧。超时空同居,我不是药神,我都去现场看了映后见面会,我感受到了一个对自己专业有要求,又能捕捉市场风向的艺术家和商人。我觉得电影这个市场总体还是良性的,观众会对一部好片给予足够的观众和票房支持。不过现在一部有看点的电影动辄就可以上亿,也显示了这个行业的一些浮躁,自然观众看电影不是为了看艺术,而是为了放松。
徐峥采访中的一句话启发了我数据和娱乐业结合的可能,他在采访中说到数据部门给他的预测有10亿,15亿和20亿,并且用哪个演员可以保证10亿的票房,这句话一带而过,让我想到了在票房预测,电影宣发,演艺经纪方面,数据都可以大显身手。之前怎么没想到呢,大数据已经渗透了各个方面,为何文化产业不可?这让我想到了,数据就是依托于行业而活的,脱离了现实背景,数据分析没有任何效益。把数据科学的成果转化于创造与改进,表现出某一环节的提升和增长,那才是数据的作用和价值。
在澳洲的一段计算机视觉的实习,让我感受到这一行业的门槛,无数的面试被教做学问,学算法的重要性,似乎我离这些建议都越来越远了,因为我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是做一个聪明的算法工程师吗?是做一个能产出的数据分析师吗?我并没有想清楚,但是这个暑假,我却开始渐渐清晰了。实习的第一个项目的报告发给了几个部门看,得到了一些正反馈,那就是对我们客户更新的认识,并且在一些测试中得到了正反馈,这让我很开心,第一次觉得自己做的东西有了现实的产出,能够提供一些建议。但是专业背景的缺乏,让我很难述说问题准确,但是主管看着结果就能结合他们的背景来说一些优化,让我很受益。所以,数据创造价值,是支持我的动力。
当我看清楚自己想走的路时,也不会再去羡慕别人,因为我知道每个人有自己的路要走,我对自己的路有认可。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想表达自己,喜欢表达自己的人,但是这几年不知道怎么会走沉默风格了,所以我要逼着自己去说,去表达,去用数据讲故事,这样的机会也是我选择职业时候会看重的。
回国后我定了亚马逊中国的包月服务,惊叹于每个月12元的费用,就可以阅尽好书,读书的成本变低了,但是仍然很少能激励自己读,为什么,还是个相信的问题。我想去了解艺术行业,我看了余秋雨写的中国戏剧史,明清小说前的论述还算好理解,到后面南北的分割和融合有点不理解,磕磕绊绊地读下来了,对中国戏剧的发展有了些了解。我觉得读书就是去了解一个行业,做一个自己完成不了的梦。快速翻阅的时候我又觉得是不是太囫囵吞枣了,不如不看,带有目的去看书是很痛苦的,不如怎么高兴怎么来。我越来越认同人在自己专业知识外还是需要涉猎广泛的,和程序猿们一起吃饭,他们可以从红楼梦讲到水浒传,又或是西部世界,讲到历朝历代,令人接不上话茬,所以读读书也算开阔一下眼界。
现在的电视剧是真不行,是我们的欣赏水平变高了,还是现在的电视剧越来越脑残了?本来挺期待的猎毒人,看了几分钟就受不了了,任凭一众明星,撑不起这个有问题的剧情,所以一部剧,还是剧本最重要。人也是,要写好自己的剧本,可是剧本怎么写呢,走一步,写一步,最重要的是记住自己一开始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