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写过一篇强国征文,不要求写成小说,以“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为主题,从个体的角度讲述普通中国家庭的奋斗故事,表达中国人身上温暖、积极、向善的精神力量;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感受国家时代变迁图景的“大变化”,通过展现普通百姓的凡人往事,描绘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壮阔画卷,引发全社会的共同记忆和共同情感。
原则上不采用诗歌、小说等形式。最好以纪实的手法,有故事、有情节、有细节,特别是人物、时间、地点等生活细节和点滴的详实描写。当然要求正确导向,真挚感人。
本着这个主题我写了一人物篇《驼子哥》,概述塑造了一个残疾人,我的“驼子哥”,向善,勤劳,报恩的人物故事。
“驼子哥”报恩,无怨无悔地劳作服侍父母,当然父母也视为己出,“别念了,长长岁数给你哥换个嫂子”,这是母亲对“我”说的话,还有母亲到老没有说出“驼子哥”的身世之谜。
这篇小文有一些感人的东西在里面,可是我到底无法渲染这些东西。
今天厚着脸皮把这篇小文发给王智君老师寻求指点,很快王老师在百忙之中给我答复。
“驼子哥这篇稿我看了,就是用一个大众化的语言,讲述一个好哥哥的故事啊,这好哥哥的勤劳善良,虽然有残疾,但心里美,写一个好人故事是吧?
整体还行,把事儿说清楚了,就是泛泛的,没有典型的细节。(王老师一语中的)没有,就不会感人,典型的细节诠释呢,话没说透只是跑粗,这个细节过程就是粗略的说出来了,所以这个是一个缺点,文学作品吧,它贵在细节,细节打动人,所以你这个细节缺少。(王老师在这句话里反复强调了我的缺点,没有细节)
整体语言还行,但是有的语言略显得匮乏,我就举个例子吧,这语言吧,缺乏生动形象。太什么了,就是有点太大众化了,咱们追求大众化,但是你这个有点太土了。(王老师指出又一个缺点:语言缺少生动形象。)
就是给人的印象,没有力量、发散,散不拉几的语言,有些东西追求特色吧,他也是在生动形象的前提下追求大众化和生动形象。你这就是一般般太平常,最重要的是细节不够,好像着急忙慌的,急于把这事儿讲完没,没沉下心来,心浮躁,没沉下心来。另外,你选那些事儿啊,也都很简单,平平凡凡的,平平淡淡的事儿,你能不能不能编一个感人的细节。(王老师再次提及细节的问题,话外音,沉不下心,情感自然不会投入。)
感人的细节吧,不在于这个细节多么多么那个重大,多么惊天动地,关键是不是在于你这个感情的投入。就像我那书里写的那个《山谷回声》,一个细节,就像那个结尾上客车了,“我”回了那孩子也没喊出妈,她也没看着孩子,当那个车门关上的时候,那两个孩子疯了一样,跑出白桦林,喊妈妈,主要就是这个戏的营造,你缺乏这方面儿的这个锻炼。还有像我写的《遥远的苹果》那个继父起夜偷偷给我塞了一个大苹果,妈妈给的苹果片儿怎么吃的,怎么想的,这个细节是不是啊?细节不在于多么宏大,也就是说在于感情的专注,要描写心理描写。”(王老师以自己的作品为例讲解了有感情投入的细节的营造。)
这是王老师的语音转成的文字,我稍加整理。首先不得不崇拜老师的人品,其实这是我第二次请教王老师了,百忙之中都能给我一个陌生人答复,完全可以看出老师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在此一并致谢。老师就我的小文进行了认真的评判。老师着重提及了文学作品的重点,贵在细节,细节不需要多么的宏大,但一定要有感情的投入,没有情感的投入只是泛泛而谈,就会出现没有文采的局面。
有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就需要悟性需要学习才能领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