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君老师的《苏州园林》带我走进《落日的幻觉》

王君老师的《苏州园林》带我走进《落日的幻觉》

作者: 藤井舒 | 来源:发表于2018-02-28 14:50 被阅读0次

    2016年, 在瑞安安阳中学听得一节王君老师的《苏州园林》,觉得幸运至极。王君老师在每个环节伊始,都会屏显出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给学生一个支点去阅读和学习。环节结束,又会用趣味性和概括性极强的语言概括学习方法。整堂课的思路启发了我。课束从面到线到点,层层深入。

      宏观阅读读全文脉络。

      中观阅读,读段落脉络。

      微观阅读,读字词美感。

      从整体到段落再到字词,从字词的表面到行文的逻辑,从放到收,原来说明文可以这么教!于是,在教授《落日的幻觉》这一课时,我也尝试学以致用。

                                                                          落日的幻觉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筛选的方式,找出落日的幻觉和相对应的原理,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文章总分的说明结构,逻辑说明顺序、作比较为主的说明方法以及从主到次的写作特点。

    3、通过比读的方法,了解作者说明的逻辑性。以读促写,掌握连接词的使用方法。

    4、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比读的方法,了解作者说明的逻辑性。了解作者说明的逻辑性

    教学难点:以读促写,掌握连接词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播放ppt图片,并朗读课文第二段)同学们,知道老师朗读的是哪篇文章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落日的幻觉》。

                                                                  二、宏观阅读

    师:我们之前学习说明文的时候,都是从三个方面学习。

    (预设:宏观阅读、中观阅读、微观阅读。)

    师:老师刚刚读的是第几自然段?第二自然段,那么我们就以第二自然段为突破口,进行宏观阅读。

    师:(屏显:

    师说:第二自然段是作者独具匠心的一段,在文中有重要的作用。

    方法:默读(3分钟),划关键词,整体俯瞰,思考其余各段与第二段的相互关系。)

    (预设:第一段是引出话题,第二段是描写落日画面,第三段是过渡,是从现象过渡到原理。第四段以及第七段是解释第二段)

    师:那么课文的说明顺序是?说明结构是?

    (板书:逻辑,总分)

    师:其实第二段与后面的几段关系很密切。请大家一起朗读第二段,边读边划出日落的幻觉。

    (屏显表格)

    老师按照课文行文的顺序填好了幻觉。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幻觉的愿因。

    (预设:

    师:为什么作者没有按照行文的顺序来解释产生幻觉的原因?

    (预设:一是按照特点的明显性,二是按照原理的复杂性。所以是从主要特点到次要特点)

    (师板书:主→次)

    师:我们一起做个总结。(屏显,齐读

    二段提纲又挈领,佳句美词有担当相呼相应分主次,清清爽爽好文章。)

                                                                        三、中观阅读

    师:下面我们进行中观阅读。(屏显:

    师说:作者的行文有诀窍,破解说明文段落展开之谜。

    方法:小组合作(3分钟),比较4段和5段,发现行文的共同点,提炼方法。

    (预设:作者都是先写原理,再写现象。而写原理中,都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师板书:原理→现象)

    师:但是我们知道,一个现象的原理,不一定只有一个。作者是怎么处理原理与原理之间的关系呢?(屏显: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

      老师将不同的原理用不同颜色标示出来了。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如何处理原理与原理之间的关系的?可以用逆推的方式。

    (预设:要得到暗弧,需要“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需要“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从“再加上”可以看出这两个原理是并列关系。而“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这个原理是光线衰减的原因,从“所以”两字可以看出,所以是因果关系。

    (师板书:因果/并列)

    师:作者展开段落,是从原理到现象。而原理,又是通过因果和并列的方法来展开的。我们一起做个总结(屏显、齐读:比较是法宝,原理到现象。因果或并列,说明藏奥妙。)

                                                                        四、微观阅读

    师(屏显:师说:说明文的语言,可以···也可以····

    方法:换读,朗读,咬文嚼字。

    师:文章的最后一段,老师进行了修改。朗读,并说说,老师改得如何。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大到出乎我们的想象。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预设:“大两倍”太绝对,原文“两倍半到三倍半”体现了说明语言的严谨性。“两倍半到三倍半”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表现了落日的形象。让人联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师:所以,说明文的语言,既可以严谨,也可以生动。但是作者有解释太阳变大的原因吗?其实几千年前,有位哲人也解释不了。(屏显:《两小儿辩日》文段)齐读,并找找与课文有关的是哪一句话?

    (预设: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孔子解决得了吗?解决不了。孔子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解决。

                                                                         五、以读促写

    师:老师在百度上查找了这些原理,(屏显:

    但是都没有逻辑顺序,没有连接词。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几条原理,依据一定的说明顺序,使用严谨而形象的说明语言,配合使用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等),将落日变大的原因说明清楚。(5分钟)

    (生写作并展示)

    师:这篇文章选自哪本杂志?(预设:生活与科学)

    师: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屏显)齐读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师: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屏显)齐读

    生活中有些事情外表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我们要想到,这些奇异景象有时候都是幻觉,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变化。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和态度去面对美好的生活。

    师:好,下课!

    教后反思:

    整堂课还算顺利地上完,学生们都很给力。尤其是中观阅读环节。中观阅读难度比较高,但是在前面环节的层层推进之下,学生都能感受、明白、领悟。

    我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发现这篇课文有很强的科学性,一些科学的理论很丰富。但是我认为,如果在语文课上着重弄懂落日幻觉原理,这是不科学的。首先这是语文课,不是科学课。另外,我们把原理讲得多透彻,也比不上科学老师。我们要把握语文课的课程性。所以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课的样子,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作者是如何展开说明,文字与文字之间,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如何分配之上。另外,整堂课从宏观欣赏到中观欣赏再到微观欣赏,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是很完整顺畅的结构。

    但回顾一下,还有一下两点反思:

    1、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我这堂课的任务是否应该跟前面几个不一样?是否应该承担起它自己的责任来?这个问题我没有思考过,我仍然是按照上之前说明文的思路来。所以这就是我思考点欠缺的一点。是否应该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用”这个方面?是否教师的参与环节应该减少?是否让学生去主导?所以,课,它的身份很重要。起始课就有起始课的上法和重要点。结尾课就应该有结尾课的担当。

    2、另外,听课老师一致反馈,过程太快。一方面是由于我的性格问题,这也是我这一年来有意识去改变的一点。我性子比较急,上课的节奏有时候很快。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我没有做到关注全部学生这个问题。一旦有学生应和了,我便马上进行下一步,而没有考虑到其他在默默思考的学生,这导致有些学生会跟不上。这就不能达到“面向每一位学生”的要求。宁愿是减少环节,也要将每个环节落实到细处。扎实一点,稳重一点。“慢一点”“踏实一点”是我之后要努力地方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君老师的《苏州园林》带我走进《落日的幻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lo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