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余秋雨《君子之道》
最近频频思考关于“死亡”这件事。
离家去很远的地方上大学时,我就想过这件问题,以前觉得它离我遥远。离开家乡亲人以后觉得它就在我身边, 随时待命。于是,过马路的时候就会小心翼翼,好好的等红绿灯、以前是 一个会横穿马路的人,任凭就家人朋友警告在着急的时候还是会穿。朋友有一次生气地直接给了我一拳。
离家在外,最怕的是“死亡”突然降临时却没有好好把想对亲人朋友说的话说完,于是萌发出很多次写遗书的冲动。内心又隐隐党得这样不太好。大概是因为内心还是避讳这件事的。
以前听歌,歌词里唱”把每天,当做是未日来相爱”
那时候不懂何为“相爱”,于是把它理解为“ 把每天,都当做未日来对待,以为所含的意思是要求人们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要极力把规划的事做完。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情愿不这么想,反倒轻轻松松就好。
现在,如果告诉我我的生命只有最后一天,我不会像以前一样惦记着环海世界了。我只想和我的家人在一起,我们一起吃饭,聊天,大笑。最后告诉他们“即使我不在了,也要开心。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后就可以安心走了。
以前很害怕“死亡”这个词,现在反倒觉得淡然。隐约觉得说不定这一切都是宿命。我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对死亡这个事物的脉络会越发清晰。逐渐长大,身边不断有亲人离去,看着他们的至亲之人痛苦的样子,觉得很痛心,不知道怎么安慰对方,深知无可奈何却又是必然发生的结果。
“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这句话,我是相信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人生从一开始就是不断汲取污移的过程吗?何尝不是呢..也许....人们不断为了利益而活,其中产生的道德问题,伦理问题说不清楚。最可怕的是摒弃人性与善良。至纯至净的人大概是不存在的,身于现实之中,也害怕自己无法保持善良。
大概在这一点上,莫里老人的死亡观向我阐释了这个问题
莫里老人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怀抱里讲和吧。讲和不是向平康庸倒最,而是一种至高境界”。
而我,还是想加一条,与自己讲和,与那个面临窘迫而手足无措的自己讲和,与那个因为小事就自我烦恼的自己讲和,与那个有失落感的自己讲和。若是能平和接受死亡,这些问题又算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