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粗粗看,电子行业包括半导体、元件、器件器具,每个领域都很大,而消费电子领域,简单说就理解为手机吧,对上述领域都有涉及,目前主流意见是归拢到OLED全面屏、3D成像、3D触控、无线充电、非金属后盖、LCP天线、双电芯等角度上。
2、基本面的下行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需求并未反应,但中间环节库存开始波动;第二个过程,下游和终端需求的下滑。我们容易看到的是第二个过程真实数据的波动,但第一个过程库存的波动,其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从某个元件到消费者,往往经过元器件、模组、代工、品牌、经销商、消费者六个环节,当消费者环节5%下滑时,每个环节进行下降5%的库存的反馈,到元器件环节,即构成30%的下滑。真实情况也是如此,2008年第四季度危机点燃后,我们看到的数据证明,需求端下滑10%左右,但上游出货量下滑40%~50%。
4、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台湾上市公司每个月公布月度数据,我们发现,对于成熟的台湾电子行业来说,将所有上游和下游上市公司的月度收入加总的比值,是一个稳定在0.65~0.7左右的数值。当这一数值开始上升时,代表产业在补库存;当这一数值在下降时,代表产业在清库存。2008年9月开始,我们发现这一数值开始跌破0.6,异常值的出现,代表产业开始清库存行为。
5、值得一提的是,成长股投资,一季度报告比上一年的年报更为敏感。
6、事物的发展,是由多个矛盾共同作用影响的,而在不同阶段,不同因素会成为主要矛盾。2009年之前,电子行业分析方法以周期分析为核心依据;而2009年以后,创新、产业转移成为影响行情的主要依据。
7、其规模做大后,是否有规模效应,是否有采购成本的下降、研发成本的下降,是否有一次性设备投资壁垒。当发现上游成本是标准化产品,单条生产线投资只有几百万,下游需求高度分散后,行业必成为无规模效应、各自占据自己渠道的混战局面。
8、关于良率,还有一个技巧。当去上市公司调研,问产品良率。如果答案是99%,这一定不是一个好的行业。
9、行业龙头采取的策略是拿高端产品赚钱、拿低端产品打压竞争对手。
10、分析产业,一定从下游分析上游,终端用户是最大的产业秩序决定者。第一个终端用户是消费者,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是核心,用户的新鲜感、虚荣心和从众心理是用户行为三要素;第二个用户是TOB领域的政府、银行等机构;第三个用户是TOC领域的企业。
11、在手机设计最开始阶段,有两个产品一定要介入同步研发,一是声学,二是天线。这两个环节设计出现问题,会影响手机的使用。这也是声学和天线行业客户黏性最强、格局最清晰、行业最集中的原因。
参考:手把手教你读研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