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日久生情。
很多人在感情中有一个误区,以为只要异性相处的时间长了,自然会慢慢养成习惯,而习惯会发展成爱情。
就像80年代前的婚姻一样,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结婚前见不到彼此,只要父母满意,也能生活一辈子,很少有离婚的现象。
那个时候的婚姻,往往只有这一种形式,而离婚更是难上加难,毕竟离婚,就意味着违背父母的意愿。尤其是对女性而言,离婚后,可以说再嫁都难。
所以孩子才会有原生家庭之伤,三毛曾说:“没有陪伴和理解,谈什么感情。”
在一段感情中,两个人到底能不能日久生情,看的从来都不只是时间,因为日久生情,一定是有条件的。
有些人,相处再久,也不会生情
爱情里,最让人无奈的一点,是你再爱一个人,也无法逼一个人爱上你;一个人对你再好,也无法逼自己爱上对方。
好比徐志摩和张幼仪,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对夫妻。
两个人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张幼仪出身于巨富之家,娘家有势力也有财力,而她本身,也曾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也算有一定文化。
从15岁开始,张幼仪便按照家人的安排嫁给了徐志摩,只是徐志摩的评价只有一句话:“十足一个乡下土包子。”
自此以后,几十年间,不管张幼仪对他多好,对他的家人多好,也从未让他改变过自己的态度。
两个人结婚三年,张幼仪就怀了孩子,但孩子,并未留住徐志摩的心,以至于在孩子出生的当年,徐志摩就出了国,留张幼仪一个人照顾自己的父母,以及刚出生的孩子。
在国内时,徐志摩对张幼仪就毫不在乎,出了国后,更当是自己没了这个妻子,所以才有林徽因的出现。
出国后的徐志摩,在父母的要求下,不得不接张幼仪和儿子到身边,在身边的一段时间,张幼仪怀了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
但那个时候的徐志摩,已经深深爱上了林徽因,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追求。
因此,哪怕张幼仪对他忍了又忍,让了又让,不断体贴,他还是提出了离婚,还是在第二个孩子出生不久。
后来两人正式离了婚,徐志摩追求林徽因也宣告失败,最后的徐志摩,选择了一个爱享受的陆小曼,即便如此,哪怕是去张幼仪处拿自己的手稿,也拖了又拖,想要手稿,又不想自己出面面对张幼仪。
记得亦舒曾说:“当一个男人不再爱他的女人时,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
徐志摩对张幼仪,便是这种情绪。但张幼仪,可谓是仁至义尽,在徐志摩遭遇空难后,已经不再是徐志摩妻子的她,当即带着孩子,去了现场,帮他料理了所有后事。
所以,纵使你深爱一个人,也不能保证,所有的日久,就一定会生情,有些人对你是爱不起来的。
日久生情的前提条件,叫做两不相厌
单就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经历来说,徐志摩在外界的评价,一直是待人温厚,并且善于交际,只是他的温柔,从未给过张幼仪一分半点。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反差,其实不是徐志摩真的不欣赏张幼仪,而是两个人相识的方式错了,导致徐志摩看到对方就会生厌。
毕竟在徐志摩的眼中,自己颇有一分才气,他喜欢的,是和自己有同样才气,足够思想开放和见过世面的人,而张幼仪,却是被包办的妻子。
这种被包办的婚姻,就像是徐志摩摆脱不了的枷锁,正如他在结婚时给父母说道:“反正是我的一个任务,任务完成了,就没有我的事了。”
因此,徐志摩真正厌烦的,是这种被安排的感情,张幼仪,只是自己厌烦下的一个牺牲品罢了。哪怕第一段结婚的妻子是林徽因,徐志摩也会觉得对方索然无味。
和徐志摩一样,很多夫妻结婚的时候,不是因为自己想结婚而结婚,更可能的是自己觉得不得不结婚。
这种不得不结婚的原因,也许是因为父母的催促,也许是因为年纪到了等等。
在没有喜欢的情绪下,强行进入一段感情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感情的发展和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毕竟当有抵抗情绪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被迫拥有的东西足够完美,但是感情,哪里有十分完美的存在。
因此,和自己的感情理念冲突时,这样的情侣,其实最难日久生情,更多的是接触久了的厌倦。
乍见之欢可能真的不容易,但是久处不厌也不容易,因为久处不厌时,要求的是你能和对方三观相合。
好比你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觉得有氛围,也是尊重导演,对方却觉得什么电影不能在家里看,节约比什么都重要,管什么导演不导演。
这样的人,往往见面就会发生争吵,一段时间的相处,更是会让人疲惫不堪,根本不可能深处感情。
正如之前听朋友吐槽:“和异性合租后,以为能日久生情找到伴侣,没想到对方邋邋遢遢,洗完澡什么都不收拾,看着就烦,以至于连恋爱都不想谈。”
所以,当两人三观不合,生活习性有大的差别时,根本不可能日久生情,一次次的矛盾,是最后的关系愈演愈烈。
龙应台写过一句话:“事实上,爱情能持久多半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 ,没有‘互利’的关系,爱情是不会持久的。 ”
能日久生情的人,这种互利的关系更加明显,起码要两不相厌,才有谈得到一起的可能。
因此,愿你能明白,日久生情,一定是有条件的,不要以为只要时间够了,和所有人都会滋生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