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高考制度改革与招生扩张,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教育机会,当一批批受过高等教育的70、80、90父母在谈及孩子教育时,或基于自己以往的经历,有相当一部分父母本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出发点,为孩子选择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或响应学校号召,学校为学生减负,为学生挤出更多时间去培养多方面具有特长的年轻一代。
在这样一种大趋势之下,学校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老师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建议,父母更是倾尽全力为孩子创造经济条件和选择余地。而作为父母,是否想过,在培养孩子兴趣背后,自己意在培养孩子的什么?
“我喜欢”
“还没孩子的时候,我跟老公两人经常旅行,孩子出生后出行频率非常‘默契地’降低了,但最近我发现这样的想法其实有点狭隘,不是孩子太小,而是我们考虑得太多想得太复杂,所以我们陆续计划出游,带孩子去看世界各城市地域风情,去接触陌生人,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善意,语言不通没关系,笑容是共通的。孩子得到锻炼渐渐大胆,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会更主动去跟我们交流,在西班牙偶遇街头古典乐表演,他头一次提出想要学习小提琴。他那句‘我喜欢’让我至今庆幸当初觉悟得刚刚好”林太太欣慰地说道。
杨绛先生曾这样形容:好教育是启发学习兴趣。“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在旅行路上向孩子传递对生活的热爱,让孩子感受敞开心扉享受当下和发现美好的生活态度,发现爱好并主动踏出第一步,沉浸专注在兴趣中。常说孩子还太小,我们是否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和理解能力?孩子比想象中更敏感地感知大人的情绪,“好的教育”是言传不如身教,“好的教育”是专注于喜欢并践行于此。
“因为在我手上,它会发光”
父母经常带十岁的小熙去音乐厅听音乐会,在八岁时父母商量为孩子选定一种乐器来学习,但孩子从钢琴换到小提琴再到现在的小号,父母有点担心孩子还在一直会飘忽不定,多尝试是好事情,基于这样的情况,他们跟孩子坐下来沟通最后达成了共识。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平等是有效陪伴的基石。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心情,平等倾听是为孩子负责的重要一步,让孩子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让孩子的责任感跟孩子的年龄一起成长,“因为在我手上,它会发光”是对这样的平等、引导最好的回答。
回归教育本心
曾经不自觉地为别人家的孩子而焦虑,抱怨孩子不懂父母好意。教育近乎农业生产,绝非工业生产。每个孩子均有他的天赋,从孩子本愿出发,适当引导和浇灌,避免功利性教育,回归家庭教育初衷,培养孩子的专注、责任感等多种意识,为孩子成长奠定基础,从新出发,从心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