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全套七本书,由当年明月所写,我在2015年读完了这部作品,也是我认为所读过的所有书中最好的一部,虽然距今已有三年,我仍然对这部作品印象深刻,就算如今来谈,也可以引述一二。
全书由朱元璋一手打下江山,赶走蒙古政权,到朱由检煤山自尽殉国,中间写到了明朝的各种大事和大人物,那么我就来写一下各种大事和大人物吧。全书语言诙谐幽默,语调调侃,作者以自己的三观来阐述历史,虽然全书不是那么严肃,但当我读完,我还是读出了历史本来有的厚重感,历史观也属于人生观的一部分,作者从伦理道德写出了自己的历史观,这种伦理道德也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作者写出了正义,写出了民族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观点。所以当我读完,我并没有读到任何轻浮,却读到了历史本来有的魅力。
作者当年明月是位公务员,现任山西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明史研究人员。可能他的这种从政经历渲染了他对历史的看法,对于明史中官场的尔虞我诈有自己的一套见解,对于人生有自己成熟的看法。作品中有很多闪光点,增加了趣味性,一般写历史的都不会过于调侃,而这部作品就是调侃,这也增加了特色,而明史中全部用白话来写的几乎没有,这在作品出版当时也是一枝独秀。
如果一个人没有犯错,如果一个人是好人,但是他被杀了,却又对历史是有进步的,这种矛盾该如何解释,作者在遇到这种问题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民族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这种价值观可以在各种网络小说中看到,主角为了强大自己却杀了很多好人,这并不代表主角邪恶,同理,这种价值观也不代表历史荒诞。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崇祯帝朱由检,关于明朝为什么灭亡,各位明史专家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共同观点,那就是明朝气数已尽,经过前面几位荒诞皇帝的折腾,明朝由一个强大的王朝日渐衰微。最后走向灭亡时,朱由检悲叹:诸臣误我。我一直认为朱由检是个好人,是个好皇帝,但是他做错了事,比如杀掉了袁崇焕,比如在一次围剿中放掉了杀掉李自成的机会,而李自成最后兵临城下,覆灭了明朝。在心中,我敬佩朱由检,他尽心尽力,节衣缩食,为了振兴大明,可一人之力是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的,况且他还用错了许多人,杀掉了帮他的许多人。如果放在明朝前期,他一定是个明君,一定能开创盛世,奈何生不逢时。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最后,他也以死来一了心中的可惜。后人评价他是个暴君,有可能是清王朝的渲染,清军入关总要有个理由,所以就说朱由检是个暴君,他们来接手是历史的选择。朱由检虽没有成就明朝,但他对得起明朝。
明朝中期,建文帝朱允炆以各种理由削藩,他免去他几位叔叔的藩王职务,终于与朱棣的利益相冲突,最后朱棣逼不得已,以靖难之名讨伐皇帝,说皇帝在朝中被奸臣蒙蔽了心智,需要消灭奸臣。其实,这是狐假虎威,真正的目的是朱棣想当皇帝。最后,这一仗以朱棣胜出,朱允炆不知所踪。而后,明朝历史上的另一件大事郑和下西洋就与此有关。明成祖朱棣时期,为了寻找朱允炆,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同时也导致了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和贸易往来。当时明朝的海军强大,造船技术世界领先,从中国带出的各种物品琳琅满目,这也导致了各国对天朝上国的认可,让世界知道了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文化领域,明朝出了个王阳明,也出了个唐伯虎。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王阳明创建了心学,提出知行合一的境界,王阳明不仅对中国后世的影响深远,对海外其他国家比如日本也影响不小,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一生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王阳明。中国文化如今在世界上影响之大,与这些先贤圣哲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明代还有一位才子,那就是唐伯虎,我们熟知的唐伯虎是周星驰电影中《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唐伯虎,他才高八斗,武功卓绝。他本来可以连中三元,却在中途大肆张扬,引来祸端,最后与仕途无缘。宁王准备造反,想拉他做军师,他自知这是杀头之祸,于是装疯卖傻,不惜在集市裸奔,最后大家以为他确实疯了,这才躲过宁王这一劫,最后宁王也造反失败。
说到治世之能臣,张居正实至名归,在万历年间,他推行的改革,可以说是救当时明朝于水深火热中的最后一根稻草,可惜在他死后,改革就被终止了。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人,比如商鞅,比如张居正,比如曾国藩,他们可以影响历史,甚至改变历史,他们尽了人臣的本分,而这也决定了他们名留青史。
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只是挑出了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件来讲讲,这部作品是我读的第一部历史通俗读物,它让我全面地了解了明朝的历史,其中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帝王权术令我印象深刻,其中对善恶是非,纲常伦理有一套评价的标准,也有自己清醒的认识,比如这样写道:他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
这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评论,加深了这部作品的深刻性,这不是一部肤浅的白话作品,而是一部有自己价值取向的作品,整部作品读完后,我读出了一种厚重的历史观,这是一种满足,也是作者对历史的尊重。
渲染我的,是对历史作有价值的评判,这也是我读这部作品最大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