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经科医生,作家桦泽紫苑在其《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一书中,把作者见面定义为“百闻不如一见读书法”。他认为见到作者本人的兴奋感,会刺激脑内巴胺的生成,浓度上升,有助书内容的深刻记忆。
此外与书作者见面,会有许多非语言层面的信息,这会让我们对作者的文字,有更加深的理解和记忆。
再者,与作者的接触,会让我们越来越喜欢作者,无意识中“渴望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如果能够让作者成为自己的导师,会实现心理学上的“模仿效应”。对导师的喜爱、敬慕 和认同,会让我们无意识中内化导师的思想、模仿导师的言行,我们不知不觉就会成为导师的模样。
这点我非常感同身受。我2020年阅读了中国写作治疗鼻祖黄鑫老师的《用写作重建自我》,后来有幸参加了老师的各种写作班,与老师有了接触,老师的才华、学识、为人,我都十分敬佩。
黄鑫老师2020年出版的著作在跟随老师学习2年多来,我不知不觉写出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文字,人生中第二篇影评就被“简书”签约。最近,我还在“头条”和“豆瓣”开设了“读书、观影”创作专栏。
上了老师的课后,再读老师的书,我收获了对老师文字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把老师的书比做中国红参,通过在老师课程上的浸泡,红参的精华慢慢进入了我的心。
在互动交流中,得到老师的信任和认可,她邀请我翻译她著作的部分章节,我去年利用假期,把她心理学专注《用写作重建自我》的第四章翻译成了英文。助力老师的思想走向全球,让更多的人受益,实现中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学理论输出海外的零突破。这让我感觉与老师的连接更深了一层。
老师的力量与扎实也无形中影响了我,“打硬仗、苦扎寨”的精神已经在我心里内化。
老师的写作理念碎碎念经常会在耳边自动浮现,激励我前行,给我引路。
感恩遇到黄鑫老师,她让我敢去拥有作家梦,并且引领我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走在努力的路上。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与自己喜欢的作者见面。我也希望有一天可以和黄老师在线下见面,见到老师本尊,而不是腾讯视频上电子版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