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酒和酒品

酒和酒品

作者: 朱敏_5fb2 | 来源:发表于2019-02-12 17:08 被阅读0次

    春节过完,已经进入上班模式,这期间大家应该没少和酒打交道吧,今天来说说酒。

    酒是个好东西,酒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很早很早以前我们就会酿酒了,《世说新语》在说到魏晋风度时,有一段东晋王恭的话:“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可见名士与酒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曹操也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尽管是英雄,也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后来还有好多诗人不仅爱喝酒还写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自称臣是酒中仙;苏轼把酒问青天,欲乘风归去;白居易也说,”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就连”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杜甫,遇到喜事也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古代好喝酒,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面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留恋。由于战事连连,社会动荡,非正常死亡大大增加,于是产生两种生死观:一种是达观的,”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另一种是无奈的,“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任诞》)“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任诞》),两种思想导致两种不同的表现:沉湎于酒和放浪形骸。

    二是逃避险峻的社会现实。为保全性命,逼得名士们不得不以沉湎于酒为韬晦手段,用喝醉酒,既麻醉了自己,又躲开了别人。

    三是表达对现实不满。在仕途不顺时,在人生遭遇坎坷时,对现实不满,对别人不满,甚至对自己也不满,借酒浇愁。最后一种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喝得是喜庆酒。但不可能天天办喜事、天天喝酒,喝一顿是一顿,应当不在好喝之列。

    自古以来,我们高兴饮酒、不高兴也饮酒,酒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而我国的酒文化渊源流长。

    尽管都是饮酒,然而酒怎么饮却是有讲究的,因为有句话:酒品就是人品。前几天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女儿把男朋友领进家,未来的岳父怎么知道未来女婿的人品呢,请他吃个饭喝个酒就知道了。这话不无道理,因为一个人的酒品便是人品的具体表现,纵然在平时深藏不露,但在酒精的作用下,却能原形毕露,无法隐藏。

    有那么几类人:一类人,每次都满杯敬别人,别人回敬的每一杯酒都干,很快就把自己灌倒”能喝半斤喝八两“的人。他们宁伤肠胃不伤感情,讲究的是”感情深一口闷“,这类人大都豪爽,重感情讲情义。部队培养的就是这种饮酒风格,经常遇到一些人说,部队出来的人都会喝酒,其实,对于喝酒来说,哪些人能喝,哪些人不能喝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每个群体内都有会喝的不会喝的,只是气势不一样罢了。

    另一种人,”能喝八两喝半斤“,不放开喝,把酒量藏着掖着。这类人工作生活中也基本上放不开手脚,是个缩手缩脚的人,别指望他担当重任。

    另一类人,自己不喝,专门劝别人喝,最后世人都醉唯我独醒。这类人在工作生活你要注意了,他们往往不会主动承担责任,能推则推,能躲则躲,是不敢出头冒尖,不能勇于担当的人。

    还有一类,前面不喝,到最后跳起来要和别人拼酒的人。这是酒品中最差、最不地道的人,这类也是我最看不起的人,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刁钻刻薄,平时十分注意观察,会把一些人的一些事一条条记在本子上,秋后算帐,有时落井下石。

    最后还有一类,在酒桌上,只敬领导,不敬同事、朋友的。这类人少见,一般在场面上,面子都会过得去,如果真遇到这样的奇葩以后就不要和他交往了,因为在他们眼睛永远是向上看的,不会有朋友,更不会有同事。

    酒品,只是人性中的一个方面,上述划分尽管有些主观,但也不无道理。只要你在酒桌上细心观察,每个人都能悟出些道道来的,大家都不是傻子,一些人在酒桌上的雕虫小技,都能让人明察秋毫。所以,千万别耍小聪明,不喝就不喝,要喝就一醉方休,痛痛快快喝一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酒和酒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vk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