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省部级乌纱头上戴

省部级乌纱头上戴

作者: 龙镇HD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16:38 被阅读47次

董卓进京之后,独揽大权,废汉少帝而立汉献帝。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唯有袁绍与董卓针锋相对,横刀作揖,扬长而去。

当时的情况,董卓如果硬要杀袁绍,并非不可。但是,考虑到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杀死袁绍势必引起天下震动,董卓也就没有那么冲动了。

他不仅摁住了心头的怒火,还以汉献帝的名义,给逃到河北的袁绍封了个渤海太守。

当然,董卓也没有忘记袁家的嫡子,给袁术封了个后将军。

袁绍对这顶送上门的乌纱欣然接受,然后便传檄天下,号召各路诸侯起来造董卓的反。

渤海太守,算起来已经是袁绍当过的第三个省部级高官了。

汉灵帝时期,他受何进征召出来做官,担任中军校尉,秩比二千石。

汉灵帝死后,何进与宦官集团开战,封袁绍为司隶校尉,秩二千石。

渤海太守也是秩二千石。

二千石是个什么概念呢?

汉朝没有九品中正制,官员的职级,就是按照俸禄(每年发多少谷物)来划分。

比如说,大将军、车骑将军、“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前后左右将军等,年俸万石,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级。

朝中“九卿”(太常、光禄勋、宗正、执金吾等)等高官,州牧、太守等封疆大吏,五官中郎将、骑都尉、校尉等高级武官,年俸都在二千石级,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

二千石是笼统的称呼,实际上又分为三等——

中二千石:中的意思是满,也就是货真价实的二千石,每月发给谷物一百八十斛,一年总计二千一百六十石,实际上已经超出二千石了。

二千石:月给谷物一百二十斛,年计一千四百四十石。

比二千石:月给谷物一百斛,年计一千二百石。

最低的比二千石和最高的中二千石,年俸相差九百六十石,工资系数比为0.55:1,差距可以说是很大了。

我们来看看袁绍先后担任的三个职务。

中军校尉

校尉在汉朝不是中下级军官,而是高级军官。

东汉朝廷的中央军,沿袭西汉旧制,分南北两军。

北军宿卫京师,南军负责皇宫警备。

北军设有屯骑、越骑、步兵、射声、长水五校尉,俸禄皆为比二千石。

每位校尉手下的兵士其实并不多,少则六七百人,多则千余人。

以他们带的队伍规模而论,比二千石委实有点高了。

但是没办法,他们是京师卫戍部队啊。皇帝老儿身边的人,在职务上当然要占点便宜。

有意思的是,这五位副省部级的校尉,统统要接受一位年俸六百石的北军中候的监督管理。

这也是汉武帝的发明,以位卑者监督位高者,防止位高者恃权自重,尾大不掉。

刘表就曾当过北军中候(此乃题外话)。

黄巾之乱后,汉灵帝对京师的防务感到不放心,于是另起炉灶,重建了一支中央军,设置所谓的“西园八校尉”来统率,即: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校尉赵融,佐军校尉淳于琼等人。

蹇硕是汉灵帝的亲信宦官,又被封为“元帅”,负责监督诸将百官,连大将军何进也受其制约。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余七校尉都不是蹇硕的人,所以他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控制这支部队。

而这个时候的袁绍,还兼有虎贲中郎将一职。

虎贲中郎将属于南军序列,俸禄也是比二千石,负责统率皇帝的近卫部队——虎贲郎。

中军校尉与虎贲中郎将,两个副省部级关键职务集于一身的袁绍,自然是何进集团的核心骨干。

司隶校尉

何进与宦官的斗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何太后却摇摆不定,充当起宦官的保护伞来。为了恐吓何太后,何进一方面召集天下诸侯引兵进京,另一方面给袁绍任命了一个新的官职——司隶校尉。

《后汉书》的原文是:“进于是以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

而袁绍当上司隶校尉后,立即“使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结果是“太后乃恐,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唯留进素所私人,以守省中。”

司隶校尉又是个什么官呢?

还得从汉武帝说起。

汉朝沿袭秦制,中央政府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又将天下分为十三州,分派十三名刺史,对二千石以下的官员进行监察。

但是,京师附近的河南、河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河东、弘农七郡,不派刺史,而是由司隶校尉负责监察。

从理论上讲,各州刺史,都是御史大夫派出的属官,司隶校尉也不例外。然而,刺史的俸禄是六百石,司隶校尉的俸禄是二千石,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之所以如此设置,主要是考虑到司隶校尉监察的对象,包括大量的朝廷重臣、皇亲国戚,非位高权重不可。

最早的时候,司隶校尉是持节的,也就是持有皇帝的符节。换一种通俗易懂的说法,司隶校尉是带着尚方宝剑去上班的,其威严可想而知。

汉元帝年间,侍中许章仗着皇帝宠爱,作奸犯科,无人敢管。司隶校尉诸葛丰持节捉拿许章,许章驾车逃跑,诸葛丰一直追到宫中。汉元帝因此而没收了诸葛丰的符节。从那个时候开始,司隶校尉就没有尚方宝剑的标配了。

东汉年间,司隶校尉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朝廷开会的时候,排名在九卿之上。汉光武帝时期,司隶校尉鲍永和属下鲍恢刚正不阿,经常惩治不法的皇亲国戚。皇亲国戚跑去向汉光武帝哭诉,得到的答复是:“你们还是赶紧收手,躲开二鲍罢!”

即便是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权倾天下,司隶校尉也常有惊人之举,对纠正官风民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汉桓帝年间,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贪婪残暴,被司隶校尉李膺追杀,逃到张让家里,藏在夹墙之间。李膺毫不手软,亲自带人到张让家,砸破墙壁,将张朔抓走处死。自此之后,宦官们都小心翼翼,连休假都不敢出宫。汉桓帝觉得奇怪,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个个叩首痛哭:“好怕李校尉!”

由此可见,司隶校尉是很厉害的,加上“假节,专命击断”,即便不敢上打昏君,下杀奸臣还是绰绰有余的。无怪乎袁绍得到这个职务,连何太后都害怕,赶紧罢免了宦官们,避其锋芒。

而袁绍也把司隶校尉这个职务看得很宝贝,即便是出走河北,被封为渤海太守,仍然“称兼司隶”。举兵反董,在酸枣被诸侯们推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也还是要“领司隶校尉”。

渤海太守

太守即郡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对付少数民族入侵,太守逐渐被赋予了兵权,开始拥兵自重,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

渤海郡属于冀州,大致在今天的河北沧州一带。按《后汉书》记载,有城八座,人口一百余万,在当时是富庶之地。

董卓封袁绍为渤海太守,本意在拉拢袁绍,却给了他一块根据地。

袁绍正是以渤海为基地,传檄天下,号召各路诸侯起来反抗董卓。

反董失败后,袁绍还是以渤海为基地,明争暗抢,巧取豪夺,将冀州牧韩馥赶走,占有了整个冀州,成为傲视群雄的“天下健者”。

说起来,他还真得感谢董卓。

相关文章

  • 省部级乌纱头上戴

    董卓进京之后,独揽大权,废汉少帝而立汉献帝。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唯有袁绍与董卓针锋相对,横刀作揖,扬长而去。 当时...

  • 团鱼

    池塘几只小王八 新戴乌纱往上爬 扔下爹妈不想管 违规老年保护法

  • 头上戴点绿

    北方就这点不好,冬季树木凋零,满眼光秃秃的树枝树干,了无生气。除了松柏冬青,再加几种叫不上名的树,就看不到什么绿。...

  • 头上戴花的女人

    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而是冷漠。——埃利·威塞尔 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开始就待在那的,事实上,我在最初相当长的一段时...

  • 保乌纱

    学正文书频复发, 明哲世外保乌纱; 百年声誉毁夕旦, 巧妇难当无米家。

  • 齐风·著

    接亲小伙子,等我在玄关。 喜帽头上戴,垂下白丝线。 佩玉亮闪闪。 接亲小伙子,等我在庭院。 喜帽头上戴,垂下青丝线...

  • 时夏

    头上戴荷帽,裙下露小脚。 #时夏#

  • 我们自己做的帽子

    图 · 文 / 无影 我们自己做的帽子 好漂亮! 放到头上 左戴戴、右戴戴 ——不错嘛! 拍个照留个影吧! 你戴上...

  • 萌娃语录

    1 糯糯拿着我的发卡戴头上说:妈妈,像不像皇冠? 像 那我是女王吗? ……是 一会儿我把发卡戴头上,问女儿:妈妈像...

  • 0019肖谜

    一世为奴 身材苗条 头上戴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省部级乌纱头上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yj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