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不是普通朋友,而是一生知己。问题是,怎样的人,才会有知己。
每个孤独的灵魂都在人生的荒漠中踯躅而行,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才会有那道默默陪伴的温情目光。
每个人性格志趣各异,总有脾气相投,可伴随而行,可若即若离,成功处有人喝彩,失败时亦有人援手,但最难的,是对你彻头彻尾始终如一的了解与支持。
试看管仲所为,贪利多得,陷人不义,战场逃亡,职场失意,哪一样都是不可理喻,哪一桩都是自我得利,鲍叔却完全了解个中缘由,认为管仲家贫母老,时机不利,处处维护,时时照顾。近乎宠溺的包容,胜似兄弟的理解,为什么?
古人里此事并非孤例,前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后有豫让智伯,吞炭漆身报国士。前者子期逝后,伯牙碎琴奠友,不负知音;后者智伯亡身,两次行刺,毁容弃家,刺衣尽责,留下千古名言“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为什么?
答案就两个字,知己。
翻译一下,懂你。
懂你的初心,懂你的境遇,懂你的情致,懂你的优劣,懂你的志趣,懂你的未来。一句话,懂你的一切。
话说回来,真能遇到这种人么?
有人说,人生哪有知己,大家都是利用。能不能遇到,其实在你自己。如果每一次相遇都是策划,每一次认识都是目的,恐怕大家做个利尽而疏的酒肉友最好。
我觉得管鲍之间的交往绝对不是单向的情感输出,而是相互欣赏。管仲那段话里,还有一个意思,你对我的好,我都懂。
鲍叔也绝对不是一味的感情绑架与无脑支持,而是看到了管仲身上的潜力和决心,看到了他的垃圾选择背后的不得已,看到了一个人的全部而不是某一件事的结局。
所以,你欣赏别人吗?你能发自内心的理解一个人吗?你能不以自己为出发点去要求别人吗?你考虑过你的做法会给对方带来哪些难处和痛处么?你会在别人出现问题和危机时给出最有利于他的建议么?你能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看到一个人的全部么?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共情,我觉得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做人不是羡慕管仲,而是先问问自己能不能做鲍叔,不要羡慕别人有知己,而要问问自己能不能做别人的知己。
欲人知己,己必先知人。如果你能做鲍叔,相信你会遇到管仲。
反过来,管仲,当然也是鲍叔的知己。鲍叔的好,是管仲告知天下的。
再看《史记》鲍叔的结局,“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自己善终,子孙尽享福禄,还落了好名声,这一切,难道没有当时身居相位管仲的支持和宣传?
但,这不是相互利用,而是相互成就,也是人生对知己一词的最好注解。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皆当代史。他们三个人放在现代职场,齐桓公具有战略思维,管仲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素养,鲍牙人生地定位准确。他们首先是知己,互相欣赏,才共创伟业,齐桓公终成春秋时期一代霸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