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信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都很熟悉吧?不错,这首诗歌描写的是七夕佳节,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七夕,在古人看来时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我们家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我们家乡到七夕的时候主要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节日,一个是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或者提前几天,儿子和女儿都要煮“初七”给父母吃。这是一个很古老的习俗,煮的东西有猪蹄,薏米,莲子,白果,现在还有煎蛋,鹌鹑蛋等等,形式很是丰富。另一个就是我今天想要讲的,我们家乡凡是十五岁的男孩和女孩都要经历的成人礼——“出花园”。
在传统的潮汕人的家中,几乎每一家每一户都请着“婆母炉”,婆母,传说就是可以保护那些还没有出花园的孩子健健康康的成长,因此,每一年逢年过节的时候,那些还没有过十五岁的孩子都要拜婆母。
“出花园”对于年届十五岁的男孩和女孩子来说,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天,他们将最后一次拜别从出生满月起一直保佑他们健康成长的“婆母”。在这个节日到来的时候,还要请婆母帮自己占一个好的“花园”。
孩子的父母一般对这个节日都很是在意,这也许是跟潮汕地区的迷信思想比较深厚的原因有关吧?在初七还没到来的时候,父母们往往就开始张罗了。
这个成人礼在我们家乡是从初六晚上开始的,这天晚上,出花园的那个人就要用沟渠中间的清水加上石榴花和“仙草”洗头,石榴花在我们那里和“仙草”是很经常用的两种“叠盘头”的吉祥草,用石榴花水和仙草谁洗头,寓意是可以消除掉身上的邪气,洗好了之后就要穿着新衣服——一般是红色的短袖和衬衫,还有红木屐,到妈祖厅拜妈祖,请求妈祖保佑自己可以在成年之后一帆风顺,当天晚上,还要单独睡在放着婆母炉的床上。
初七的早上,往往都是最忙的。从早上开始,就要开始准备八九点时候祭拜婆母的粿品了。
祭拜的时候,粿品通常是红桃粿和石榴花粿,粿皮都是用淡红色的,象征着吉祥如意和喜庆,在桌子上,要摆着一盘很大的发酵粿——上面都插满了石榴花,在祭拜之后出花园的那个人就要将插在上面的石榴花都分给兄弟姐妹,这个叫做“分花,”祭拜的东西最重要的便是鸡,我们俗称为“花园鸡”,在祭拜的过程中,出花园的那个人需要咬一下鸡冠,俗称“咬鸡头”,这就预示着自己以后可以随便的吃鸡的任何部位了——我们那里的老人都说,还没出花园的时候吃鸡头,会跟鸡啄米一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吃鸡爪,双手就会颤抖,很是难看,所以一般人都很忌口,在出花园之前不去碰鸡头和鸡爪。
祭拜礼一般是早上八九点的时候,在祭拜的过程中,父母会煎两个鸡蛋放在煮好的甜丸上面,还有一份用葱炒好的猪肝,寓意是心思“通”和“会做官”——潮汕人总会在菜里面找到许许多多很是美好的寓意。
祭拜完了之后,就要开始分吃那只刚刚在祭拜的鸡了,这只鸡往往是直接用手抓着吃的,出花园的那个人可以分到一个鸡翅和一个鸡腿,其他的,则是由家里的人分着吃,等到中午的时候,这一顿很是重要,我们称之为“花园桌”,这顿饭要有十二个菜,其中有一份全鸡,一份是全鱼,青菜里面必不可少的就是韭菜和“厚合”,这两种菜几乎在所有的宴席上当时必不可少的,韭菜在潮汕地区又有另外一个名字——发菜,意思就是说吃了可以年年厚发,而“厚合”吃了就可以让你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可以和和气气的,餐桌上的菜本来的要求是全部都要红的,但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礼节也变得俭省了,我们家里有时候是用白木耳浸泡开,用“胭米”泡红,再用剪刀剪成一块块的,叠放在盘子上面,还有的时候用胡萝卜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在外圈雕花,摆放在盘子上,这样有简单又好看。
这一顿饭,出花园的那个人要坐“大位”,这是习俗,不管是身份辈分多么高的人在宴席上他也要把“大位”让出来,今天便是这位十五岁的孩子的大日子,过了今天,他(她)便是大人了。家中的长辈在吃饭之前会先给那位出花园的人夹菜,十二个菜夹了个遍,夹到韭菜之类有意义的菜色的时候嘴里还有念念有词,说着一些对这位大孩子的期望。
全鸡和全鱼只能吃肉,不能吃头和尾巴,这个叫做“有头有尾”,也是对出花园的那个人的美好期望。
过了这个重要的节日,就意味他们已经成年了,家中的父母都期望着,过了这个节,那么孩子也会渐渐变得懂事起来,自己的很多事情也要让他们自己试着做决定,这个对父母来说,是一个很具有挑战性的过度,对孩子来说也是。
我很喜欢这个节日,在现在的社会里,很多人已经厌倦了这种纷繁复杂的节日认为能省就省,这种节日,在很多地方已经很少见了,喜欢它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举行的那种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热闹的氛围,是让人很难忘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