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阵子《陷入尘烟》成了的热议的话题,悲悯之情溢于整个网络。
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就四个字:拍得不行。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没有恢宏的特效处理,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高深的道德教化,甚至连流量明星都没有,就这也能算电影?可就是这么平淡的影片竟让我看得很投入,在马有铁默默吃着鸡蛋回头看了一眼曹桂英的遗像时,居然有眼泪夺眶而出。
虽然故事的背景是数千里之外的西北农村,虽然故事的人物说着令人听不懂的西北方言,可给我的感觉这里的农村与我所见的农村没有任何区别,与我的家乡没有任何区别。其实不需要看电影,电影中的情节在农村随处可见。光棍汉娶残疾女,这在农村里太常见了,差不多每个村子都有这样的事发生。在地里辛勤劳作,没有机械设备,一切全靠人工,在村子里是天天发生着。残疾人走路不稳当,面无表情地在村子里行走,眼中无神令人恐惧,看到这些人靠近小孩子家长把小孩子拉开,这个现象不仅农村是农村里有,城里也有。农村里落水身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生活无望之后服毒自尽的事也是经常听到。
为什么会被电影里的故事感动为之流泪?这些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难道平时就没有看到过吗?是的,因为平常,因为苦难,我们不敢面对,不能直视,所以在真实的生活中,选择了回避。因为我们自己普通平凡,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看着别人窘迫心里会难受,不直视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前两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从大桥中央跳入大河中溺水而亡,令人唏嘘不已,在花样的年华里生命凋零。孩子对生已经毫无留恋,在跳河前吃了头孢喝了酒,用手机给他的同学发了消息,并且报了警。等警察赶到大桥上时发现遗留在桥面上的手机以及在波浪里起伏的人,因为河面太宽阔,因为夜色,因为水流速大,抢救是来不及了,把人从水中捞起来已经是第二天早上的事。他来到人世一遭,没有得到应得到的关爱,恨恨地离开人世,在离开前的那一瞬间,不知他心里想的是什么,或许有对世间的怨恨,或许有对父母的不满。
生活中的苦难远比影视剧中苦难得多,生活中的冷漠远比影视剧中冷漠得多,只不过是我们选择了漠视,不忍直视生命中的每个尘埃。
影视剧中两口子离婚,男女双方都在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可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妻离婚之后为了再婚的方便,谁也不想要孩子,最后孩子只能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得不到应该得到的关爱,得不到应该得到的教育,这些孩子只能在现实的世界中沉沦,成为别人眼中的社会渣渣。等他们稍稍长成一点,对这个世界除了恨还能剩下些什么?
今天刚听说了一个邻村的事,两口子离婚之后,儿子判给了父亲,可父亲对这个亲儿子是不闻不问,既不关心他的生活也不关心他的学习,放任自流,孩子渐渐长大了,成了村里有名的问题少年。孩子的亲妈看不下去了,就把孩子带回到自己身边,原指望孩子能学点好,可事实上孩子已经成型,时不时跟他妈要钱到网上去赌博,如果没有就骂骂咧咧,甚至拳打脚踢。现在这个妈妈看到自己的儿子就有点害怕,远远地躲着儿子,是不是很可悲。究竟是该同情孩子?还是该同情孩子的妈妈?真是一个想不通的问题。看到这些事情我们能怎么办?最好还是装作看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