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过程的主要行动者。
正因为教师角色的重要,尤其是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和熏陶作用,教师专业成长一直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个人终身学习的生动体现和现实要求。从内容看,专业成长是教师职业生涯中,基于自身经验,依据职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拔高自我,以顺应职业发展需要的过程。应该说,这是较为私密的事情,是职业个性的外显。虽然,当前从众多成功的案例中提炼了很多有用的经验,但作为“私事”,加上每个人不同的特点,这些经验的推广,并不会像文档的“复制”和“粘贴”那样简单,需要兼顾个人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生活阅历,还要结合职业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独立性。但同时,从成功者的经验来看,也有一些共同的路径可以借鉴:比如阅读、课堂教学、课程整合、课题研究等。这其中,应当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一般来说,对于教师个人而言,专业成长的好,除了理论修养、业务能力、课堂驾驭水平等获得显著提升以外,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职业地位等方面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反馈,这无疑是多数教师希望看到的理想结果。但是,也存在一个现实,并非所有专业成长的好的老师,都能够最终达成某种目标,取得“意向中的结果”。换言之,专业发展的结果未能够如期望的那样。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经过一次次的“阵痛”,体味到专业发展的不易,面对一些现实中的不如意,容易失去最初对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从昂扬向上走向碌碌无为,对个人、对学校、对学科乃至对学生,都是一种遗憾和损失。要解决这个问题,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角度看,应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造更多条件让有为的教师“有位”,让其付出与获得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平衡。对于教师自己,要摆正心态,从业之初就要明确成长过程和成长结果的关系,要以“重过程轻结果”的心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其实,只要方向是对的,过程是科学合理的,结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二是里子与面子的关系。教师成长是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时间的积淀,也需要“关键事件”的激励。就像自然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和一定的周期一样,教师从经师向人师、从人师向名师、从名师向明师的递进,也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可以说,一个真正走专业成长道理的教师,到头来既能获得应有的“面子”,也会获得实打实的“里子”。随着一些“成功学”的泛滥,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激进”“冒进”的现象,少数人通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营销某些教育理论、教育观点,甚至有人在包装下,打造“教育明星”,促使良性的教育生态受到影响,也打击了那些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固然,和其他领域一样,教育工作要在脚踏实地的同时,做到仰望天空。但仰望星空的前提只能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一味在意外在的包装,试图通过表面的喧嚣来掩盖内在的能力恐慌,这样的成长也是虚幻的,是教育发展的“肥皂泡”。教师只有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学生成长、课程开发等主业上,才能为日后的发展积累实打实的素材,为日后自身教育风格的形成、教育理念的提出奠定现实基础。换言之,只有了经得起检验的“里子”,才有可以展示的“面子”。
三是出力与出彩的关系。所谓“天道酬勤”,在教师成长这件事上,也遵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规律。现实中,一些人因为自身的努力加上有利的外部条件,走上了舞台,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成功教师”。在此背景下,应该在推动年轻教师发展、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倘若当自己达到某个层次后,就自以为有了足够的资本“躺在功德簿上睡觉”,那无疑是对自身教育资源的浪费。现实中,少数人在职称达到某个层次后,自认为没有了再往上晋升的空间,便收起原有的劲头,甘做“佛系教师”,心思不在教育教学和教书育人上面,这种情况势必造成懈怠情绪的蔓延,更挫伤了很多上进者的积极性。也有一小撮人,只要是风光的、回报率高的工作就愿意做,各种表彰、展示,挤破头的争取;面对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琐事、细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出力,只想出彩,这些不和谐的现象都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格格不入。对于有志于发展自我、成长自我的教师来说,要理性看待整个教育生态中还需要改善的状况,也要相信,成长发展的主流环境是好的。更何况,如果自身具有“出力”的基础,这本身也是“出彩”的一种表现。
四是套路与新路的关系。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教育也受到商业化的影响,一些所谓的教育新理念、教育新思想在“快餐文化”的催化下层出不穷。而深究这些“新”内容,就会发现新的是形式和外表,是新瓶装旧酒,是网络上所言的“套路”。还有人,言必谈创新,却习惯于用经验办事,忽视了学生实际、教育环境的改变。这些做法,都试图用“套路”代替新路,是对创新的回避和选择性忽视。发展与创新,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尤其是教育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顺势师生成长的需要,与现实相契合。教育创新更要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配合以坚定的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最终找到最适合的路径。固然,成长的路数有迹可循,但只能作为参考和借鉴,因为创新与成功并不能画上等号。橘生淮南才是橘,生于淮北则可能变成又小又酸的枳。要想成长的得更稳更好,需要拒绝套路,多一些基于现实的新路,新路走多了,会发现更多的教育风景。
除了要处理好上述几种关系外,还要注意“内容与形式”“内因与外因”“过去与现在”“过去与将来”等关系,说到底,就是要厘清自身的实际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处理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理论与实践的螺旋式交融中,实现个人专业水平的提升,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