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和妈妈的几句对话至今犹如在耳。当时我问:“妈,为什么人人都那么看重钱,天天为它打转转,难道没有它或者少一点它就不能好好生活了吗?”妈说:“那当然,有钱才能生活得好啊。”我说:“妈,我不希望自己长大后像你们一样,只知道赚钱,却忽略了其他,生活的好坏如果只靠物质来衡量的话,太没意思了。”妈说:“我说不过你,但等你长大了就知道钱有多重要了。”
而今,我长大了,甚至要长老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孩子,为了养家糊口每天出门赚仨瓜俩枣。诚然,像我这种毫无背景实力的人,挣钱不算太轻松,踩的坑坑多于兜里孔方兄的方洞洞。曾心比天高,做生意失败;却命比纸薄,投资也失败,网络的笑梗“从一无所有到负债累累”是我的真实写照。曾经焦虑过,反省过,为弥补错失奔波至今——责任在肩的成年人是不可以松懈的。
其实以前吧,一个人过活的时候,来钱太够用了,很无所谓地大手大脚;而有家有室后,赚一分一毫或花一分一毫,都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逐渐老去的长辈......还得长远打算,尽可能地未雨绸缪。一句话,钱是必需的工具。
但是,妈妈当年的话我终究不认同,我依然认为钱是“不重要的”——“必需”并不代表“重要”,尤其是这种“必需”是只要动动脑、动动手就会有的。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忽悠不了我,我始终认为:物质只是精神的基础之一,前者只是后者的充分条件而已。孔方兄的方洞洞撑死也就指甲盖那么大,但是在方洞洞的外面,是无垠的广阔的天地。
不作非分之想,不放大物质的作用,要脚踏实地,要尽可能多地赚取精神的财富——我越发这样笃信着——不谦虚地说,我这种不热衷于吃喝玩赌抽的人,我这种不虚荣不攀比但求内心富足的人,虽然因为实力和智商不足时而会摔跤跌倒、时而得承受大小不一的挫折,但自认为姑且算是一个上进而不盲从的人,哪怕我真的穷困了也不至于潦倒。因此,生活必须的金钱可以追,但不必强求。
资BS会的眼下,贫富差距拉大的当前,大多数的人心早已浮躁不安,本末倒置的怪像更是层出不穷,这已然是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了,对于金钱物质过度的追求,是绝大多数人摆脱不了的梦魇。何不跳脱看看呢,或许你就明白了:真不必如此!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不是宿命论,而是提醒你:不应该耗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却那么功利地活着,那样太没趣、太狭隘了。更何况,“没钱”和“穷”是有本质区别的,有钱的穷人有之,没钱的富人不乏——这种话我以前不敢说,因为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和领悟,也没有足够清晰的思考和内心把持。也许有人认为我这是阿Q精神——身边已有物质至上者这样质疑过我。我不作强辩,这无关对错,我们各自对各自负责就好了。
昨天傍晚,孩子妈告诉我一件事——她去接儿子放学时,幼儿园的门口正好有人在卖冰糖葫芦。从幼儿园蹦出来的儿子跟她说要吃冰糖葫芦。孩子妈问他有钱吗。儿子惊讶地问:“冰糖葫芦要钱的吗?”他这一问,惹得周边接孩子的家长们哈哈大笑。儿子的生活老师走出来说:“他老早就看到卖冰糖葫芦的了,嘴里不停地念叨‘妈妈怎么还不来,冰糖葫芦叔叔走了怎么办?’”于是,孩子妈答应给他买,他挑了两串,嘴里说要留一串给姐姐。
看着儿子认真地啃糖葫芦,我问他:“你幸福吗?”他得意洋洋地侧头回答:“幸福!”儿子自然不知道“幸福”的抽象涵义,但是他那笑成弯月亮的眼睛,已然给了我答案。
文/若安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