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70、80年代的人都还记得,当初在学校庆祝元旦佳节的时候是怎么过的吗?
每当元旦节来临之际,班长会向同学们进行募捐,一人一块、五毛,最后兑够了几十块钱,有时候班主任还会给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些给大家添上,要不然,募捐的那些钱实在少的可怜。
几个班委到街上买些瓜子、糖,等到联欢会的时候,每个桌子上放上几把瓜子,大家边欣赏节目边吃着糖和瓜子,虽然简单,但是快乐无穷。
至于节目,有时是提前准备,但大多时候都是临时抓的。那个时候也没有伴奏,因为教室里没有电脑,更别说白板了,就连录音机都是很少见的,英语老师的录音机是极其宝贵的,轻易是借不出来的,再说,即使借出来,也没有现成的伴奏带呀,索性全部清唱,单纯PK嗓子吧。
联欢会开始了,主持人简单的开场白后,就是直接上节目,当然,这是在有节目单的情况下,主持人可以按照节目单让演员一个一个轮着出场,要是没有节目单怎么办呢,你别慌,主持人是有办法的。击鼓传球,传到谁那,谁就出一个节目;随即点名,此时主持人心里面大多是有谱的,要么点到名字的是自己的好朋友,要么点到名字的是知根知底的(会唱歌);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选择权交给大家,让大家推选谁到台上表演节目,此时大家一般会推选平时比较活跃的、能歌善舞的同学上台,不过,有时候老师也会成为推选的对象。当然,这样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师生关系比较融洽的班级,要是遇到一个异常严厉的班主任,学生是不敢如此“造次”的。
说是台上,其实就是把教室里的桌子向周围拉一拉,中间空出一块场地,作为表演的舞台。但是就是这样一块儿不大的地方,却圆了很多人的舞台梦,试想一下,是不是很多人当时登的那个“舞台”是这么多年来登的唯一的舞台,从那个“舞台”下来后,就再也没有上过舞台呢?
今年我所带班级举行的联欢会,让我猛然间回到了学生年代,虽然没有专业的主持人,甚至主持人都是我临时拉上去的;没有话筒、音响设备和灯光;甚至孩子们的歌词大都是临时打印出来的,但是却阻挡不了同学们的快乐,甚至有时候,越是没有提前准备的,越有别样的风采和出乎意料的笑料。
一起欣赏孩子们的精彩瞬间吧。
网友评论